爱发言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 > 导航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19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精选10篇。

你是否在寻找关于写作品读后感的优秀模板呢?大家都被作者写的热门书籍作品所深深吸引。 要写一篇好的读后感,必须抓住重点,今天编辑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激流三部曲读后感”的精选文章。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篇1】

虽已读完了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我只是略知其一二而已,然而感触颇深,甚是感叹青年朋友们为从族权、神权中解脱出来曲折的诉求和斗争。

小说描述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史,结尾孕育了希望,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最终走向灭亡的命运。它是以二十世纪初期四川成都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矛盾和爱情为线索,通过梅、鸣凤、瑞钰、海儿、慧、枚诸如此类的年轻生命的血泪悲剧沉痛的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美好事物的摧残,深刻揭露了它的罪恶和没落,同时歌颂了年轻生命的觉醒与斗争。

读罢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首先不得不想起《红楼梦》,时常感叹为何封建大家庭外边看起来富丽堂皇,内在的可怜的人们去受着封建压迫、不得安宁。深入了解便知一二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以封建统治为基础的,自身便同样要以封建思想为准绳,以此也就造就了一个个血泪悲剧。在内容上,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更为直接、强烈、尖锐的指出封建的罪恶,结构上,两者出入并不大,都围绕爱情从一个封建大家庭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站在历史的尾巴上,我们应翘首以望的是那些鲜活的生命是何等的高贵、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换来了今天的自由、民主与平等,是他们拯救了整个民族!

在巴金先生的作品中,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最想谈的是觉慧,很许多人一样,通过对作者自身的一些了解,觉慧这一任务形象的确是以作者自身为原型塑造的,他们同样激进、爱恨分明、纯洁刚烈。只不过觉慧更敢于已死抗议封建专制,作者自身却有一些矛盾了,他的矛盾在于并非那么的肯定无政府主义,这也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吧。觉慧大部分故事出现在《家》中,脍炙人口,然而《春》《秋》中却及少出现了,作为逃离出封建家庭的他,已经暗示了青年的成功。

提及觉慧不由得想起了鸣凤,这个清新、单纯的女孩被封建制度无情的吞噬了,多么青春、多么有生命力、多么美好的事物……,对鸣凤与觉慧的爱情想必不需要细谈了吧,这却又让我想起了觉新、梅、瑞钰、枚、惠等等等等,真是那罪恶的“门当户对”“父母指婚”葬送了多少青春生命,归根结底,还是那可恶的封建制度在作梗,然而,今天,可悲的是今天!这种罪恶的源头延续下来了、那部分人,那部分亵渎爱情的人呢,醒醒吧,不要再去把这罪恶延续下去了,什么“门当户对”“父母指婚”,那是把束缚子女的枷锁。

在整个任务形象的塑造中,最让我难以忘却的要数觉新了,觉新所具有的性格的二重性甚至多重性,使他不得不在新旧势力间徘徊,作者对他的描写极具性格复杂度和深度。在看完《家》《春》后,总觉得他是最不幸的人,最让我恨不起来爱不起来的,最终剩下的也就只有同情了,一方面因父亲替他作决定,便把青春浪费在了操守家务和理财上;因继母原因他的爱情又没能顺利,逆来顺受,他也就没有了反抗的意志。另一方面他虽是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具有了自由、民主的意识,能够同情帮助姐妹们逃离封建制度的魔爪,但他最大的弱点也是致命的弱点是却反反抗意识,只是一味的忍受,以“孝”为先,被绑在封建制度之上。在读到《秋》中他的儿子海儿死时,再也禁不住留下眼泪,那么聪明、可爱、懂事的孩子完全就是他的命根,到这儿,我原以为觉新这一人物要销声匿迹了,他已完全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他的忍让、怯懦、自我牺牲只是助长了封建势力的火焰。作为高家长孙,他还不得不去维持这个必然崩溃的结局,海儿死后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不知他是凭着什么毅力挺过来的,但当看到他为觉民与克安、克定反驳时,我眼前一亮,觉新终于可以反抗了,终于想从封建专制束缚中解脱出来了,我觉得在很的程度上时海儿的死刺激到他了,他意识到了如此下去不会有出路了,很是为他的觉醒感动,一直到最终他能够与翠环结婚,让我恨激动。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封建家庭及其文化对年轻人的一种戕害,是一种灵魂的戕害,在现实面前,妥协与退让只会让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尸走肉,我们应该做的是奋起反抗,将它一点点扼杀。

不想过多的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是一种象征,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描述整个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以及必然走向灭亡服务的。

高家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度发展直至顶峰,同时却也揭示了在封建专制制度人所遭受的戕害之大,揭露了它的必然崩溃。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最为让人瞻仰的是他的故事情节的设定,对各种矛盾的斗争、反抗很是激烈。

读罢他的作品,梦里时常成为书中人,不知自己从何来,又要归何处,却总是目睹一个个凄惨的场面,很是心痛,看着那些年轻的生命岌岌可危,却无从救赎,由此深入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对青春生命犯下的滔天罪行。瞻望当代的民主、平等、自由,来之不易呀,相比较而言,我们还抱怨什么?

文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敢于吐真言反映现时的不幸才不愧于当下的文人,巴金先生做到了,他不仅揭露了现时的罪恶,孕育了希望,还教育了我们后代人要珍惜今天的人权,面对一切困难勇往直前。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篇2】

终于忙里偷闲读完了巴金激流三部曲《家》和《春》、《秋》。所受感触颇多。

文章中没有太多优美奢华的词句,我却像像是身临其境地目睹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衰亡一般。睡里梦里都是书中人物的命运。

虽说只是读书,却像是看了一部长篇巨制的电影。里面人物所说的话,所行的事,就连那眉宇间的神情,甚至是他们的衣着装扮在我脑海里都有细致的勾画。

书中太多的人太多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我只先说一人。

这人便是高家的长房长子,觉民、觉慧的大哥,梅表姐和蕙的大表哥,瑞珏的丈夫,海儿的爹——觉新。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家》中觉新、觉民、觉慧的人气的调查,数据显示觉慧占43.4%,觉民32.1%,而觉新仅有24.5%——大多数人同情他、可怜他、甚至厌恶他。

上世纪五十年代,巴金因不满于电影的改编,在文章中写道:“我习惯于通过人物来批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我的所有作品里面我认为有罪的事制度。”“真正的原因是制度毒害了他(觉新),而不是他应该被旧社会摧毁。”

高觉新是个沉重的人物,他沉默的性格造就了他沉默的命运,而他沉默的性格来自于腐朽的社会礼教。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形容觉新,“继续读着新思想的报刊,继续过着旧式的生活”很是恰当。他有理想、有幻梦,他信服新思想,渴望做个新青年,尽管环境使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的心里究竟还燃烧着青春的火。

可作为高家的长子玄孙,他担负着已故父亲和年迈的祖父的期望。他只得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全家的“和睦”(在他看来所谓的和睦)。

他不是没有反抗,只是他的反抗换来的是父亲的死不瞑目祖父的失望,因此他不得不放弃反抗。他不能像觉慧那样置一切于不顾地逃出家、逃往上海追求新的自由,因为他是高家的长孙。

他恨自己的懦弱,他惯常的懦弱和“作揖主义”使他伤害许多自己珍爱的人,最后只有自己在寂寞中品尝自己酝酿的苦水,还被人否定。

觉新就是这样在多情与健忘中浑浑噩噩地打发着自己飘渺无奈的人生。

可我们应该认识到,他的懦弱是社会所赋予他的,是长子这个特殊地位赋予他的。我们说批判的应该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旧社会那些吃人的礼教,而非觉新沉默的命运。

诚然我不赞同高觉新是封建礼教的傀儡这一说法,但也并不认为他是怎样一个高大的悲壮的英雄。只是不满于某些对觉新过激的批判。

在没有真正走进另一个人的世界前,请不要乱碰他的人生。人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社会人。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篇3】

巴金的小说非常重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系列,尤其以不合理制度下的牺牲者和叛逆者最为出色。在读完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深深感受到觉新、梅等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的同时,又完美地塑造了觉慧、觉民淑英姐妹等一系列青年叛逆者形象,却又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巴金在写《家》时不断指出“要控诉”,他说他要为一个垂死的制度写一首挽歌,甚至后来的《春》、《秋》也不断揭露封建旧家庭、旧礼教的血腥罪恶。但是从作品看,巴金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控诉层面上。因为时代毕竟不同了。20世纪20xx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猛烈冲击,打开了高宫管紧闭的大门。高家年轻一代不甘专制统治者的重压,蔑视封建家长在大家庭中淫威,勇敢地喊出了“应当给自己把幸福拿过来”的响亮呼声,纷纷投入了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作品便塑造了这样一组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形象。这组人物都是在“五四”新思潮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勇敢地向封建专制制度挑战,代表的是民主主义思想对整个封建制度的对抗。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叛逆性,具有反抗意识。

觉慧作为高家走出的第一个觉醒者,他的反叛仿佛是一把燃烧的火炬,在黑沉沉的家里发射出耀眼的光亮,成为封建家庭内部瓦解过程中一股最直接的冲击力量。最后,他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与旧家庭决裂,离家出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与社会上的民主革命斗争合流。他的行动反映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和旧家庭内部新力量的成长,并为当时的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

作者巴金出生于一个官僚封建地主家庭。五四的爆发,使巴金接触了更多的新思想,他开始憎恨那个封建大家庭对青春和生命的摧残,开始把封建家庭的存在与罪恶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其性格的反叛倾向,为觉慧、琴等叛逆者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生活原型。叛逆者形象作为一种人物类型,作为巴金人格结构的投影,表现出了巴金性格的复杂性,使巴金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融合,有着现实的生活基础,个个栩栩如生,我认为《激流三部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篇4】

今天下午看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这是一部能让我的情绪跟着起伏的作品,很喜欢这部书,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这本书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端,揭开了封建家庭制度虚伪的面纱,揭示了封建家庭制度的食人本性,是呼唤民主、自由和人的解放的一面伟大旗帜。

**的封建制度吞噬了鸣凤、李瑞珏、钱梅芬、许表妹和淑贞的花式生活。对于一个个善良灵魂的逝去,我感到十分痛心。封建制度把这些年轻妇女逼得走投无路。她们没有社会地位。她们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没有自由。这对女人很不公平。

她们在这个时代和封建制度中是不幸的。

封建家族的家长们是如此的愚昧,相信所谓的“血光之灾”,相信西医不会**内科,人已经病入膏肓了还不愿意请西医就诊,我彻底愤怒了。

当我看到蕙表姐已经病得不轻了,郑家坚持不请西医,就连蕙表姐的父亲也不同意,说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虚伪的面具下是一个个肮脏的灵魂,这群见死不救的混蛋,读后感《激流三部曲读后感》。蕙表姐去世后连买块地安葬,郑家人都不愿意,任由蕙孤零零地在破庙里,而郑家却是忙着续弦,多么可悲。

淑贞,这个我同情的孩子。她寂寞地生,寂寞地死,在这十五岁的年纪,她像一朵未到开花时候就被打落的花苞。这个孤独的孩子需要爱,但没有人能给她应有的爱,她只能独自走上毁灭的道路。

什么封建礼教,这都是吃人的玩意。上代人的腐败,却要下一代人去承受。没有勇气推翻旧制度,不愿意承认旧制度的错误,最终只会灭亡。

这些封建父母,这些封建守护者,他们是被自己杀死的,谁也救不了他们,他们的思想已经被深深毒害。

《激流三部曲》有结局吗?不,他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那些丰满的生活画面继续着他们的人生道路。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篇5】

暑期中,我一口气读完了巴金爷爷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我感受到了其中描写的美,其中描写的丑。《激流三部曲》分别为《家》、《春》、《秋》,虽然题名非常温馨,但是它却是讽刺当时封建社会的一把利刃,在字里行间,你将会读出一份哀叹,一份义愤,一份希望。

在书中,作者主要描写了高家的上一代人封建、阴险、口是心非、斤斤计较的丑恶嘴脸,与年轻一辈阳光、热爱祖国、批评抨击旧制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最欣赏的人物是高觉民,他正直,善良,不像他哥哥那样一味的“作揖主义”,也不像他弟弟那样冲动,而是平时做得规规矩矩,不给人留下话柄,但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会义正词严的站出来,痛斥他所不能容忍的行为,哪怕是强横的陈姨太也会灰溜溜的逃跑﹔他痛恨旧社会,与好友一起办出《利群日报》,呼吁广大的学生支持新革命,打击旧社会……真是好样的。遨游在美词佳句中,我也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忍,什么父母之命,什么媒灼之言,根本不考虑当事人真正的想法;什么当代大儒,根本不看看他们所做的可耻行径;什么长辈就是对的,看看许多所谓的长辈给他们的孩子树立的榜样。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旧的体制、旧的传统(部分),所以,十月革命覆灭了沙皇,辛亥革命击倒了50XX年的帝制。

我非常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崭新的社会中,不受压迫、不受束缚,虽然如今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完美,但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更加健全,更加完善,使我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篇6】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对我们一个人成长至关重要。书,可以点亮心中的明灯,在人生中茫茫的迷雾里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书,可以治愈我们心里的缺陷,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古人对书的赞美也很多,西汉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唐代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虽没有读书破万卷,但却也读了百本吧,其中一部在我心中烙印着,使我无法忘却。它把我从学习无尽的黑暗中救了出来,给我以光明。

那时,正值我学习处于迄今为止最灰暗的时期,我如被吸入黑洞中的行星,如跌入深渊的羔羊,眼前一片黑暗,生活一片灰暗。直到那部书的出现,才让我乐观地面对生活,乐观地与挫折搏斗。那本书的名字就如它的内容一般火热,他就是巴金的《激流》。

那日,我无聊地在书房呆着,天气闷热,令人烦躁。我无聊地拿出书来翻翻,无意中翻到我的瑰宝——《激流》。从中我认识了热血激进的青年觉慧、觉民、琴,又认识了一个总是愁苦的人——我也为他愁苦,她是觉新。她渴望新生活,却总是被命运折磨。我常看着书,擒着泪,紧握着拳头,在闷热的夏日,精神回到了19xx。

窗外艳阳高照,明媚的阳光洒在路上,人们头上、屋顶上。而此刻我的脑海中的世界却是悲凉的,凄苦的冬天,在医院里,蕙在xx的旧制度、旧家庭的折磨下,终于离开了人世。

这本书仿佛是为我写的一样,这个故事既不使我开心,也不让人觉得美满。我只是随着觉新在人生的痛苦中游走。每当我读到觉新,心中都会吹响起凄苦的箫声,如一把刀,刺痛心灵。我常喝着水,读着他的故事,可不知为何,开水就变得咸涩了。每当我读到觉慧、觉民时,我的心就会变得滚烫,变得同他们一样火热。作文我看着他们的故事,常握着拳往墙上打,当我心中的愤慨变得同他们一样,我也在为不合理的旧制度下的人们伸冤,以至于我常记不得自己是在21世纪。《激流》如同一把旺火,点亮了我原本灰暗的心,我变得热血,变得敢拼搏,变得坚强。整个暑假,无论走到哪儿?你都能看着我带着《激流》。在最后一部《秋》读完时,我还闷闷不乐了许多天,像是生命中没了什么一样。我与《激流》的故事上演了一个暑假,整个暑假,我都如个疯子一般沉浸在高家的故事中。

我爱觉慧,他让我懂得坚强、拼搏。觉新决心的悲惨,让我重拾信心,乐观面对生活,我在《激流》中得到灵魂的净化。

巴金先生不愧是“五四之子”,他的小说让我热血沸腾,让我感受到青年拼搏的力量。我仍记得觉慧常说的一句话:我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我是一个青年,我要把我的幸福争过来。我虽然读完这本书,但我与这本书的故事绝不会停下!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篇7】

时隔一个暑假后,终于下决心又陆续从书店把《春》《秋》带回了家。捧着那书,心里好激动埃终于在学校忙里偷闲花了2个星期看完了,意犹未尽埃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喜欢“家,春,秋”,同学都说不怎么感兴趣,当我很激动地跟他们讲书中情节的时候,他们听得云里雾里的。我真的想让他们看看。当然,我强烈推荐。哈哈。

下面就回归正题吧。

我以为对觉慧的印象最深,没想到原来是觉新。或许悲剧人物比较可以抓住读者的心。

总感觉对觉慧的印象自“家”以后就慢慢淡下去了,只是怀有一种欣赏,一种敬佩。大概是因为后来的“春”“秋”里面觉慧不大出现了,或者只是从几封信里面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所以注意力就渐渐地被觉新和觉民引过去了。还有后来出现较多的淑英和淑华。

我不知道为什么觉新总是那么懦弱。因为他的懦弱,他又失去了爱。和梅表妹一样,许表妹也成了封建主义的牺牲品。明明那么鲜活的一个的生命,转眼就成了烟云。

如果觉新能说出话来,如果觉新能用行动阻止许表妹的不幸婚姻,也许许慧不会那么悲惨地死去,她会有一个非常幸福的生活。我这样说可能太片面了。我也知道把责任推给觉新是不对的。毕竟,他的能力是有限的。事实上,连觉新都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更不用说觉新了。可是真的好气愤,气他的没用,气他没有行动,气他的妥协,同时也为他感到悲哀。

尤其是看到海臣突然发病的那一章,我看的心都纠起来了。(本来,我以为海臣会是高家最后的希望,会是觉新最后的依靠,毕竟海臣那么聪明,那么懂事...我甚至读到那儿都不敢往后翻了,就怕看到说海臣死了,可就算再怎么不愿意,还是会看到。

看到一个我不想看到的结果——海臣死了。说实话,我很难过,甚至眼泪都在打转了。当时,我在想,为什么巴金先生这么残忍?既然他创造了这么可爱的海臣,他为什么要死呢?还是那么突然。

)觉新一直是那么矛盾的一个人,气愤之余,更多的是同情吧。作为封建家庭的长子,他的负担比别人重。正如他所说,觉慧和觉敏有麻烦了。他只会逆来顺受,以至***自然。

“***自然”在我看来是很恐怖的,尤其放在觉新身上看,更是如此。没有思想的人是可怜的;有思想而没有毅力的人是可怜的。而觉新,两者皆有。

谁能拯救他呢,也许只有他自己和自己挣扎了。

一直盼望着他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当看到最后翠环与他在一起的时候,有一点点的欣慰吧。虽然翠环以前只是一个丫鬟,可至少有这样一个人真心关心他也是好的,至少他以后不会再是一个人,而且,破除封建,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两个人,根本不存在身份的差别。关于觉新的将来,书中有这样一句他自己的话“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

也许是可以期待的吧。(前不久看到巴金先生在书中提到,觉新的原型——他的表哥,其实是在要把家春秋给他看之前就自杀死了,很悲惨地死去了。他还提到,如果他表弟能读这三本书,他就不会死得这么早

还是很庆幸书中的觉新有一个不算很好的好的结局。)

说到觉民,应该是嫉妒,因为他生活得如此自由,如此辉煌。当然也有为觉新的不平。因为有时候,觉民并不了解他的大哥。

因为觉新,觉民可以更舒服。他一直以为自己了解觉新,其实不然。每个人都会对弱者有一些同情,但对亲友来说,仅仅同情是不够的。

为什么觉民不可以再尽一点力呢,或许可以早点把觉新从封建的沼泽中拉出来,不至于看他越陷越深。(也许是带有一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吧)。其实有时候我们也很像觉民。

当努力后没有成效的时候,就想要放弃了,不想再执着了,因为觉得就算再怎么努力都不会有什么收获的,还不如花时间去做别的事。人之常情吧!觉民曾很惋惜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哥,你有这种牺牲精神,为什么不用来做点正经事情”。

这是觉新的悲哀。老人家的气派使他看起来像个正常人。

抛开我的个人感情,面对觉民。毫无疑问,他还有很多闪光点。他,有太多幸运了。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红颜知心,有充实的人生意义他比觉新清醒,比觉慧冷静。也许三兄弟中的许多人对他很乐观。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觉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所以他不会屈服于旧封建势力的压迫。至理名言,“我思,故我在”。

一个能思考、能坚持自我、崇尚真理的人,就是一个成功的人。这是他与觉新最大的不同吧。觉民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动上,他讲究策略,更重行为结果。

这即是他与觉慧最大的不同。有人说,在“家”中,他也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的一个物。(例如,觉慧临走之前请求他关注报社,觉民却犹豫不决,在觉慧的再三请求下才答应。

)如果说在“家”中觉民的反抗思想是受觉慧的影响,那么在“春》秋”中,他的思想已经被彻底激发了,少了犹豫,多了果敢。或许也是有觉慧在激励着他吧。

读完“家”的跟同学争论了好久,对于书中觉慧这个人物,我们的意见不一。我同学认为,书中所描写的觉慧不如觉民。觉民勇敢地为自己的幸福而奋斗,却让鸣凤最终投入了湖中。也许只要他坚持,鸣凤就不会死。不过,我想,那天晚上,如果觉敏知道鸣凤将要被迫结婚,他决不会让悲剧发生。

也许注定要错过,在错误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只能是遗憾。毕竟,在这样的家庭里,独处的压力太大了。作为一个新青年,觉慧不能只关注自己孩子的爱。他的责任不只是鸣凤。

而且,在当时那样的情景下,可以说鸣凤的死是必然的。鸣凤一死,才可以彻底的把觉慧心中反封建的思想全都激发出来,并且没有什么可以顾虑了。文中隐约透露,觉慧曾对琴表姐有所好感,可最终没有向她表露。

这一点也是我那同学所批判的。可我觉得也许这才是觉慧明理之处。毫无疑问,琴是一个杰出的女人,所以觉慧喜欢她是很正常的。

他明白觉民与之才是一对,所以也努力地为他们俩的事而奔波。自己已经有了遗憾,他不想自己的哥哥也和他一样。

觉慧是属于激进派的吧。许多读者认为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人。大胆对他来说是封建礼教的反叛,是投资高家的活种子,高家是一个死了的大家庭。他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没有顾忌,没有恐惧,没有妥协。

幼稚之于他对周围的一切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认为旧家庭里的一切就是一个复杂的“结” ,没有办法把它解开。不管怎样,觉慧始终是我们的榜样。在当今社会,也许我们也需要像觉慧这样的人才。

收起几分激进,大胆做自己想做之事,坚持真理。

很高兴在这激流三部曲中可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女性。在书中书所描写的环境下,她们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比如琴,淑英,淑珍,程鉴冰….

同时也告诉我们幸福真的要靠自己争龋尤其欣赏的是琴。她是觉民的红颜,和觉民一样,她也有自己的思想。在对待觉新问题上,她比觉民多了一份女性特有的温柔,更多的体谅。

回想“家”“春”“秋”里面,似乎每部中都有人死去,“家”里面印象最深的是鸣凤,梅表姐,“春”里面是海臣,慧表姐,其次还有剑云(值得好好说一下);“秋”里面是淑珍,枚.......每次看到有人死去,就感觉特别的压抑,特别的愤恨封建。吃人的礼教,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耗失殆尽了。

很庆幸现在的环境,相比之下,我们幸福太多了。时而提醒自己应该珍惜,只有懂得珍惜,才能有更加完美的人生。不让自己在遗憾,眼泪中渡过。

其实这本书还有许多值得好好谈谈的人物,比如淑英,剑云等等。现在的我,阅历不丰的我,谈这个感想肯定有许多幼稚的地方,许多不足的地方,而且带有很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等到许多年以后,我再来重温这激流三部曲,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不一样的体会。

相信时间会让我的思想变得成熟。《家》《春》《秋》真的很值得一看!!!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篇8】

又是一个秋天的下午,手里拿着一本书坐在花园的秋千上。太阳把紫荆花的影子投射在我的书上。我抬头,看秋日里的紫荆花。

风,趁我不注意,看了我的书,最后翻到书名页,才肯离开。这时,在花朵的阴影下,书名聚集在紫荆花的阴影下。

突然之间,神游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时代

觉新京兆田氏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柴皆平均。惟堂前紫荆一株,花叶茂盛,兄弟夜议,将其分三,至晓欲伐时,其树即枯,状如火燃。田真见后大惊道:

“树本同株,闻将分离,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树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

兄弟相感,不复分家。

——《齐谐记》

我不知道觉新是否读过这篇文章。如果他有,他会用这个典故说服基安和基定不要分开他们的家庭。这些没人知道。因为巴金先生并没有给他安排这样的情节,或者巴金先生本身便把他定义为懦夫,所以不愿意给他安排这样义正辞严的劝语,又或者巴金先生读这本书是多年以前,因而巴金先生忘记了它。

总之,我没有在《家》《春》《秋》中看见过这段文字。从《秋》的尾声可以看出,在当时那个时代,巴金先生就是以觉新做典型代表,以小见大地抨击那些软弱、不抵抗的“作揖主义”.

也许是因为巴金先生的强烈主题,很多后来的读者对觉新有很多偏见。但在我看来,觉新在那个时代多数人眼中或许是懦弱的、易欺的,但他作为一个兄长,一个承重孙,他却是一个极负责任的。

我这么说,定会驳声四起,但我想说的是,作为读者的我们,热血沸腾地骂觉新的懦弱的同时,是否有过这样冷静的思考:若觉新不去做这个懦弱的人,他也像觉民、觉慧那样激烈,充满热血,敢于斗争,那么以高老太爷的性格,一定会把目光放在觉民的身上,若觉民也靠强硬的手段使老太爷将目光转移到觉慧身上,那么高老太爷定会把之前碰钉子所受的气撒在觉慧身上,若到那时,定是针尖与麦芒的较量。况且,按照时间推算,觉新开始放弃自己学堂中浇灌出的热血,想用“作揖主义”保护本房人的安静时,觉民与觉慧应该还没有这样新的知识和观念。

这样一来,原来的悲剧将比我们现在看到的结局更悲惨。

觉新作为高家长房长孙,用自己不是很丰满的翅膀,为他的弟妹们,撑起了一片虽然不是很大,但却异常有用的活动空间。

我不知道高家花园里有没有紫荆树。如果有的花,我不知道觉新有没有看过;若无,只愿有人愿意亲手折枝,在他空荡的人生中,插上几枝紫荆花。

觉民比起觉慧有些激烈的性子,更喜欢觉民的谨慎、温和与谦逊。他并不像觉慧那样浑身带刺,贸然用行动证明自己是旧家庭、旧礼教勿进的新派。也许这是琴想感受人民的原因之一。 他具有新思想带来的魅力,这与高家的浑浊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但他的温柔也并非像觉新那样一味忍让,觉民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是温和而并非软弱,特别是他为了拒绝长辈的包办婚姻而以离家出走的方式表示**时,他证明了自己,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着思想、向往自由的人,而并非一条只会靠旧制度撑腰的“狗”.

最终,高老太爷让步了,走至人生尾端的他或许已经意识到旧制度下的高家已经走向了衰败和灭亡的道路,但他依旧把希望寄托在了孙辈的身上,他依旧无法真正做到不要这个孙子。觉民也无法真正放弃自己的爷爷,他本身厌弃的并不是自己的爷爷,而是那个乌烟瘴气的家庭和社会。

觉民,你的一生定会有你自己安排的精彩,我想那定有与旧制度、旧家庭抗争到底的理想和为此付出的努力。希望你无论走到哪,心中都可以长驻着一株紫荆,常驻着那虽已衰败,却依然挂念着你的家。

觉慧他终是走了。

根据自己的意志和脾气,觉慧坚定地几乎坚决地走出了这所泥泞的高中。

不知道他在上海的生活如何,虽然巴金先生写了觉新回复给他的信,写了众人看到他回信时的激动,却从未写过他写回来的信。但看到琴淑华接到觉慧的回信时的喜悦和激动,我想他应该过上好日子,至少比在高家好。

不知道多年后,在上海或许已经有所功绩的觉慧会不会娶妻,若娶了,他是否还会记得高家的那个鸣凤,那个他第一次爱的人;若觉慧未娶,是否是因为高家的那个鸣凤,那个为了他,为了自己的爱情,宁可溺死水池中,也不愿意嫁给那个所谓“当代大儒”的冯乐山的一个小丫头。

觉慧的性子好烈,有时,总会让周围的人替他捏一把汗。不过这样烈的性子,在这个早已不成为家的家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只是这**或许太过锋利,不仅会刺伤那些总是爱明争暗斗的长辈们,有时甚至也会刺伤他自己、他的哥哥们,还有他的继母。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一台时间机器可以让觉慧在那个时候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他是否会欣慰自己当时的付出?是否会感叹自己当时对长辈们的过于锋利?

是否会使自己满身的刺变得圆润些?当然,这些都只不过是假设……

觉慧,既然你已踏出这个高家,便也不求你会记得并时时念着高家的弟妹们,只是希望能在你向往的新事物的心中,长出一朵五瓣紫荆,每片紫荆花瓣上,都代表着一个人:一瓣是觉新,一瓣是觉民,一瓣是周氏,一瓣是你的生母,还有一瓣,是鸣凤。

不知不觉中,原本高高在上的太阳开始向西倾斜。我回过神来,看见满树的紫荆花,不只是有意或无心地将影子投在了我的书上,映照着扉页中的一个标题——《家》。

我突然想哭,因为我知道紫荆花的花语:家庭,兄弟和睦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篇9】

激流的青葱岁月

——读《激流三部曲》有感

《家》、《春》、《秋》三部长篇**,又合称《激流三部曲》,是巴金老先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著!

记得第一次接触是在初一的时候,在某次考试中收到语文老师的奖赏——一套有几年“书龄”的《激流三部曲》。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巴金先生的作品。

**时期的大公馆,高高的院墙,考究的家具,开满鲜花的庭院,灯红酒绿的生活……从表面上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事实上处处充满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巴金老先生用颇具魅力的笔墨真实地描写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由兴到衰,腐烂、溃败的历史,带我们走进了高家人悲剧的漩涡,走进了逾一个世纪前的那些充满活力的美丽心灵。

尽管这部**是围绕着高家公馆展开的,但是这样的“高家公馆”在当时的中国比比皆是,而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这样的人物也是随处可见。封建礼教的荼毒,逐渐消亡;新生力量的反抗,成长壮大。

第一部《家》是以觉慧为代表的一股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民主主义力量,他不同于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信念单纯的他夸大的将改造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扛在自己肩上,不为世俗所羁绊,因幼稚不成熟而不能对周遭事物作出科学分析的他认为高公馆已经是“无法挽救”的了。与婢女鸣凤的相爱,却使其被逼投湖自尽,让觉慧对高公馆更加“无感情”,他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前途,在大哥觉新的帮助下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摆脱了高公馆,成为这个大家庭第一个出走者,但始终失去了人生颇有色彩的爱情。巴金老先生用觉慧写出**时期革命潮流在知识分子心中的激荡,代表着新生力量的成长,用他来对觉新的作揖懦弱作出批判和同情,但是抛开其他不说,觉慧的行动对淑英淑华等人的成长,对当代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觉新觉民在激流三部曲中扮演着两个性格相反的重要角色,相比其他角色,巴金老先生在塑造觉新这个人物形象时所花笔墨颇多,作为当时高公馆的大少爷,样貌清秀,才华横溢,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屈服了,他的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没有主见,一味迁就别人,成全别人成了他唯一的缺点,无可否认,也是最为致命的,在一步步断送自己人生的同时,也将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推向坟墓,在巴金老先生笔下,觉新就是当时卫道士的缩影,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上进心未死,看着周围亲人的一个个逝去离开,觉新终于有了反抗思想反抗行为,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觉新没有亡,他在最后一刻爆发了,连最后的卫道士都开始反抗,那还有什么可以阻挡革命的到来!

高觉民,高公馆的二少爷,拥有进步思想,但立场不坚定,在守旧与进步之间徘徊,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家族中的第一位反抗者,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觉新和三弟觉慧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时代女性。爱情使他鼓起勇气和毅力,与高老爷抗争,与包办的旧婚姻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觉民与觉慧的反抗形式不同,觉民的反抗更趋向于缓和,或者说他对封建礼教还存有幻想,而觉慧的反抗是很彻底的,极端的,鸣凤的自杀,梅表姐的死,大嫂的死,让他对封建礼教彻底崩溃。

在《秋》部分,觉民与琴一起接替了觉慧留下的事业和延续他在这里的工作,成长为坚决的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和斗争者。可以说他,是三兄弟中最幸运的一个,他们这一对,是整个高公馆仅存的一对爱侣,尽管爱情之路坎坷,但这是革命者的爱情,苦尽甘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整部《激流三部曲》中,女性主角的命运无外乎逼婚,抑郁,跳井跳河,她们没有寻找幸福的权利,最后依然难逃一死。16岁的女仆鸣凤(ming feng)知道自己无法逃脱不幸,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宁静的湖水和她心爱的第三任少爷觉慧(jeehui)。15岁的女孩淑贞,在无数悲惨命运的重担下耍花招,让自己永远睡在深井的水里;天真聪慧的少女蕙,在自己父亲蛮横的决定下抱恨而终……她们没有反抗的能力,更加没有反抗的权利,她们的命运就是绝望地等待死亡的降临,然后解脱。当然,淑华和琴这两个角色则不同,淑华性格直率,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说,又关心别人,这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琴,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如同救世主一般,她给别人以动力与勇气,不论是周家还是高家的年轻人都能从她那里得到信心与生活的希望。

巴金先生用自己的笔向我们讲述了女性的悲剧,同时也暗含和批判了不公平的时代。只有结束这个时代,消除一切不平等,赋予妇女寻求幸福的权利,这样的悲剧才不会在后代中重演。

读完《激流三部曲》总会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窒息的感觉,记得曾看过巴老对《激流三部曲》的自述**,他说:本来给《秋》预定了一个灰色的结局,想用觉新的自杀和觉民的**收场。拜读完整部巨著,我觉得我们应该庆幸巴老当时没有按照预设的结局写……如今,我们身边的“家”,或许每天都会上演一些小插曲,争争吵吵闹闹,但却是刻苦铭心的家人的爱!

生活在新社会的我们无法感知旧社会的礼教荼毒,新旧潮流的对撞,思想上的水火不容,生活爱情的命途多舛,但作为一名当今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自己把幸福争取过来”的觉民,救世主一般给予人温暖勇气的琴,有着自己的思想,不墨守成规,敢反抗的觉慧,法律只有在不断的修订后才能得到完善,社会亦是如此,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之后才能得到发展,进步。

家:青春就是美丽的

春:春天是属于我们的

秋:秋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激流奔腾的岁月,永远属于我们这些有思想、有创新的人。即使青春不再存在,岁月也将永存!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篇10】

翻开旧社会的古籍,历史的烟云又舒展在我的眼前,悲泣的芳魂已逝,悲瘁的芳华宛在,一曲曲悲歌在岁月的烈火中涅槃。

这,是一条路,一条浸淫着无数女性血和泪的路,一条满是冤屈的路。

《激流三部曲》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旧社会的摧残下消逝,她们有些就像一朵花苞,还未盛开在最美的芳华中就已凋零。淑贞,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小女孩,在父母的打骂和制度的束缚下选择用一口深不见底的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那小小的身体里究竟藏着多少哀愁,在跳井的那一刹,那到底有几分愤怒,几分幻灭在她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心,在瞬间轰然坍塌。古代的女子们让三寸金莲剥夺了自由的权利,让愚昧的思想成了限制思想的枷锁,更是被制度摧残了原本能生活在沃土雨露中的芳华。

一个个女子重蹈覆辙,一缕缕芳魂随风而逝。

愿天堂,是你们的一方净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青年们睁开了自己蒙蔽的双眼,尽一己之力推动历史的车轮,迎接早春的来临。书中梅的时代即将泯灭,取而代之的是琴的时代,是许倩如的时代。

惊鸿照影的窈窕身姿只是她的附属,而渊博的才学在她的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那一颗早已埋下的种子,在她心灵的沃土上逐渐萌芽:不顾周围人的冷嘲热讽,选择和男学生们一起读书;加入周报社,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畅所欲言;与周围的人齐心协力,共同把即将面临泯灭的淑英于水深火热之中及时拉出,将她送入了光明的春天。在琴的身上,映入眼帘的是她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她的未来必然一片光明!

悲泣的芳魂在孤寂的乱葬岗哭诉着自己命运的不公;燃烧的芳华长久地炙烤着华夏儿女的心扉。如今,世界已走向平等,但制度的余烬还未彻底的毁灭,梅和蕙的经历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在新的时代,就让我们用智慧的泉源去浇灌梦想的种子,用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光芒,照亮世界上黑暗的角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