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言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 > 导航

早晨中午开始的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17

早晨中午开始的读后感汇总。

读到作品的什么内容能令您身临其境呢?当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情绪不禁泛起阵阵涟漪。 通过写阅读笔记,巩固自己的阅读思路,编辑非常用心地为您推荐一篇“早晨中午开始的读后感”的文章,这些文件和信息供你参考和使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早晨中午开始的读后感 篇1

在我的创造性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凌晨两点到三点左右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点五点。天亮后睡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

近日,从书柜里翻寻出《路遥文集》,封底有些破旧,那是我上大学时从地摊上买到的,至今已有十几年了。再次细心地阅读了《早晨从中午开始》一文,通体畅达,满怀虔诚。这一段时间,经过期中考前后的紧张工作,思维松弛,身心俱疲,仿佛突然断了电一样,一下子辨析不出生活的方向,整天像个木偶似的,恍恍惚惚。

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再次拜访了路遥先生。我只想从他的句子和章节中汲取能量,汲取教训,激发勇气。

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穷尽一生,枯形皓首,创作了中篇**《人生》和长篇**《平凡的世界》。两部**语言简练,再现了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风采,广受赞誉。**发表后,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读《人生》、阅尽《平凡的世界》的浪潮。

**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高加林孙少安们,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有50个章节,6万余字,真实记录了作家在创作如椽巨著《平凡的世界》过程中的艰难与痛苦,读来令人唏嘘慨叹: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写作之前,路遥开始做准备。首先是一个大量的读书过程,其间阅读了近百部中外长篇**,同时还读其他杂书,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著作,还有一些专门著作,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大量知识性小册子,诸如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ufo(不明飞行物)等;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我收集和阅读了各种报纸的装订本;有个人生活经历,深入乡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市场、国有集体和个人;接触和了解各种各样的人,从省委书记到老百姓,只要能接触,都会尽力去接触。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全面掌握必要的知识素材,路遥整整准备了四年时间,在全国各地奔波蹲点,记录见闻,在图书馆、阅览室、书桌前如饥似渴地翻阅书籍报刊,汲取吞咽,好像一个断粮了许久的饿汉非得把自己填满不可。

四年后,当准备工作有了初步的面貌和总体思路后,路遥开始写作。写作的过程漫长而艰辛。为了不被打扰,他们收拾行装,露宿街头,直到住在西北边境一个偏僻无人居住的山洞里。

每天中午起床,呡了几口茶,吃些简单的早饭,便坐下来写作,一直写到下半夜,每天的工作量是固定的,若有延滞,可能得拖到第二天凌晨才能入睡。在这找不到人的地方,没有家人陪伴,没有来往的车水马龙,更不敢奢望灯红歌艳,整日孑然一身,蜷坐于小书屋里,书籍、稿纸满屋都是。闲暇时,只有自己跟自己对话,思想与《平凡的世界》碰撞。

他狠命地思考,有抽烟的习惯,有一回烟土快抽完了,他急得抓狂,后来总算及时地续上。与世隔绝之处,庆幸的是终于有一只老鼠时常光顾,在书桌前跑来跳去,四目对视,相看两不厌,还要帮着把几个冷硬的馍馍抢着吃。

长期的冥思苦想,伏案疾书,几乎把路遥的身体消耗殆尽。在《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写完后,他虚脱到瘫倒,全身像被掏空了,甚至吃惊地担心自己死期将近。后来在一位隐逸名医的调理下,身体有所恢复,又继续写第三部(书的最后一部分),再次投入到苦役般的劳作之中。

无边的工作量似乎能够压垮脊梁,摧毁任何人的精神意志。摇摇欲坠之间,路遥的思想曾经产生过动摇,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能否胜任剩余三分之一的工作,但很快地蓬勃的心再一次鼓动起来,他告诉自己,必须接着干。大凡成功者,往往在人生紧要的十字路口,无须彷徨,无须等待,只要认准前进的方向,都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遍布荆棘的最艰苦的那条不归路上,路遥就是这样性格的人。

从开始动笔的那一天算起,整整六年,牢狱般的日子终于熬到了尽头,当抄正完最后一个字,给全书划上最后一个句号,路遥从桌前站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中的那支圆珠笔从窗户里扔了出去,那年,路遥刚满40岁。正是手中的轻圆珠笔,使作家奉献了一生中最辉煌、最美好的时光。出了图书馆,在镜子里,路遥终于仔细地看着他那张陌生的脸:

两鬓竟然有了那么多的白发,整个脸苍老得像个老人,皱纹横七竖八,而且憔悴不堪,怎不令人心碎哀怜!

一九九一年五月,长篇**《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中国茅盾文学奖,那是中国文学创作的最高奖项,也是对路遥十年付出的肯定与最佳奖赏。

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景仰的作家,未成名时也仅仅是一个普通人,为了挚爱的事业,选择了远离喧嚣,选择了孤独与贫困,在荒山僻野间挥洒自己的才华,耗尽自己的青春。我不禁想到了保尔·柯察金、贝多芬、海伦·凯勒,还有陈景润、邓稼先等,他们意志坚定,宠辱偕忘,始终在自己的事业、工作岗位上奋斗终身,做出了卓越的功绩。

很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和平昌盛的时代,祖国给予我们做人的尊严,稳定的生活节奏,搭建了超越自我,成就辉煌的舞台。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为祖国和事业感到骄傲。面对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苦中作乐,善于反思总结,举一反三,不断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善于借鉴,**教学规律,逐步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育引导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古往今来,无数硕师鸿儒含英咀华,传道授业,孔圣学高**三千,宋濂自序约赠马生,叶圣陶自编教材文本,魏书生自主创意课堂……无不为教育事业殚精竭虑,苦苦探求。我们要弓腰蹲身,平等地亲近学生、了解学生,探寻他们的喜怒哀乐,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解除生命中的困惑,从而跨越学海,实现成功的梦想。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数不清的失意和挫折,然而只要我们心系教育事业,时时怀有火焰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虔诚,就能应对一切,排除万难,实现人生价值,无愧于“祖国园丁”的光荣称号。

相信自己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为,早晨从中午开始。

(丹桂沉香写于癸巳年夏)

早晨中午开始的读后感 篇2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1000字:

最近读了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前头部分着重写了他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经历和感悟。通常是临近中午起床,下午和晚上写作,写到凌晨才睡觉,所以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他创作时的作息时间,或者是灵感突发时的时间段。在写平凡的世界开头部分时,他是写好、撕,撕了重写,再撕,再写,反反复复多次,才有了读者眼前看到的这本名著第一自然段。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不瞒你说,当初遇到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时,一看厚厚的三册,让人不敢触碰,有些止步,不知道能不能一字一句的读进读完。但我还是本能的去翻读了第一自然段。没想到就是第一自然段吸引了我,一缕带着清香的文字走进了我的心里。

生为农村人,读到这样的文字感触是非常深的。震撼心灵。仿佛是在写自己所在的村庄,不一样的是描写的是75年,而我是77年。但两年不会有多大差别,村子的变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多年。北方的二三月的确还很寒冷,真正的春暖花开应该在阴历四月之后。所以雪花依旧会伴着雨丝降临,带给人间一个是冬不是冬,是春又不是春的混淆季节。虽然惊蛰临近,可三月桃花雪是不变的真理。这也是过来人的嘴边话。

三本书?此刻就是五本也不嫌多。

米黄色的书皮,五个醒目的字,一幅插图。走进了平凡的世界。

回到家翻开,还是对第一自然段情有独钟。多么朴实的语言,没有堆砌,没有出现一句华丽的词藻。正合我口味。我细细嚼着,越嚼越香。佩服之余脱口而出——万事开头难。第一自然段是贯穿全书的灵魂,没有好的开头如何连贯下去,如果连开头都不想读下去,如何吸引读者的眼球,如何成为名著,如何让那么多的读者百读不厌。第一自然段就如人的气质,或者叫眼缘。只有眼前一亮,才会去深入了解。

字是简单字,组成一段话后就不简单了。我反反复复读着第一自然段,就像路遥当年创作时的反反复复。

几年来,我接触的文字也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有着乡土气息的文字(即便是读外国名著也都是适合自己且易懂的文字)。永远脱离不了这些东西。我一直认为在家乡长到二十岁,那是很好的素材。是挖掘不尽的财富,像每时每刻开采出的宝石,永远闪光。哪怕是坡上的一朵花一棵草,一朵云,一阵风雨,一片雪花,一缕炊烟,一条小路,一声清晨打破宁静的鸡鸣……都是笔下最美的篇章

《一个人的村庄》散文集,里面就是对动物,鸟语花香,人物形象做了细致的描写,看来对农村情有独钟的人大有人在。我也曾并一直在坚持写下随笔,看到什么悟到什么都想记录下来。论文章的质量,还远远不够。论真实,我敢说那是实实在在的文字,那是原汁原味的东西。也有人说我写的还不错,我一般会说——还差十万八千里,只是喜欢。

也有同样喜爱文字并天天随笔的人在朋友圈直接评论或给我直言不讳指出不足。我接受并学习。

万事开头难,不单单是码字。但喜爱文字的人三句话不离本行。还有一句话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开头难,开好头,开头好了,也就自然而然……

早晨中午开始的读后感 篇3

带着热忱上路

整整36页,密密麻麻。

借路遥的笔,仿佛亲见一个因整日笔耕不辍而提早衰老的中年男人,是那种若没人提醒我他的身份,我便会自动将他归为底层劳动者一类的狼狈潦倒。写作到如此境地,如今能有几人?

当看到“我向另一个我表达无限的伤心、委屈和儿童一样的软弱”,心底颤动。大概可以体会他的心情。六年来非常人可忍受的工作,在最终完成的那一刻,带来的除了欣喜,更多的是难以自持的悲痛。

是的,悲痛。用这个词一点儿也不为过。机械的生活,艰苦的工作环境,焦虑的思考过程,来自内心的压力,像铁索般将人牢牢束缚。像在漫无边际的荒野独自行走,暗无天日。重见阳光,这一刻畅快流淌的眼泪,是狂喜,是委屈,是释放。悲痛来自于一切痛苦挤压后的释放。

如何能将这场壮丽的战役坚持下来?不为名利,单为读者的期待与信任,还有自己对自己近乎严苛的要求。支撑写作的是对这份事业本身热忱,而非物质、名利。仅求的慰藉是在作品完成后能收获的几句肯定。这便是路遥与当代许多作家相比,本质的差别。

多少人还将写作视为神圣的艺术?恐怕多数人只将它视作致富的跳板,或者出名的工具。一本本包装华丽的“书”,是否还能称之为书?它还能像从前的书一样给予人深刻的启迪和精神的鼓舞吗?多是千遍一律的情节,老套里费尽心思出些新花样,但满纸功利味儿却使它显得那么拙劣可笑。

大师已逝,再无大师。

缺少的是单纯的热忱,而功利却满得要溢出来。

路遥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我刚跨过四十岁,生命还可以说处在“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

路遥因为肝癌死在四十二岁那年,此时距离他生命的终点仅剩两年时光,他却豪迈发声:“早晨,从中午开始。”

怀着热忱上路,不管哪一天都是人生的正午吧!

萧红这样写道:“所以我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向,怀着永久的憧憬和期待。”

早晨中午开始的读后感 篇4

朝圣路上

见胜于时间,见胜于空间;是苦役,是踯躅;不,应是一条走不尽的朝圣路。

咀嚼“梦想”这个词仿若在宇宙中撷一抹显辉那样简单。闭上眼,眼前仍能闪过马克思挥笔自如、激情昂扬的神情,托马斯杰斐逊那字字千钧的独立宣言和左拉对权力的控诉,对社会痼疾的探问,他们的出现是天之骄子成功的必然,惊艳了时光,绚烂了当代。当然还有一些平凡人,他们的追梦路,是不见天日的泥泞: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年的苦役生活仍拴不住他长风般自由的心;托尔斯泰用自制的皮靴踏遍了朝露和霜雪;普希金用鲜血祭洒他的名誉与尊严;当然还有路遥,在那片光荣的荆棘路上,他们是无畏的殉道者,他们将梦想变成了信仰,而自己是梦想的信徒,为它奔走呼号,流血牺牲,一路上的屈膝,叩首,都似对大地的亲吻与感恩。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路遥这个对历史有着使命感的人,孤独地在寂寞里奔驰着,未曾有许多人理解他那苦行僧般写作的背后隐藏着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创造的严谨,他将脚步印在了每一粒黄土上,也把自己缝进了历史的帛布,而他却甘愿成为一名劳动者,一名平凡人。

对比那些通体光明芬芳的智者,那些济世高贵的灵魂,我们的梦想显得浅薄利己,我们的灵魂沾满了铜臭味。迪克斯坦曾指出:“个人主义是这个时代的标志,现在的年轻人,把那种缥缈的理想,转化成了对现实物质的极大追求,从要求世界大同的理想,演变成要求更高的工资,更好的住房了。”这种梦想孕育出的社会人,不是伟人。还有人的梦想,失去了人,失去了年代,变得很不具体,傲然于空虚,雄伟于枉然。这种梦想衍生出的是空想者,不是实践者,一路上的坎坷就足以消磨人们的意志,那些微笑的机遇更是成了逃脱苦难的庆幸。那一次次的叩首,屈膝都深谙着乞怜于奴颜。

人们往往把梦想的破灭归结为“平凡人”,是啊,因为我们是平凡人,我们没有无家可归的孤独感,没有被抛入世界的荒诞感,没有与虚无不期而遇的焦虑感,更没有有负毁灭的悲剧感,我们的七情平淡得出奇,我们的思想平庸得出奇,我们宁愿挤在一起相依为命,不肯相忘于江湖,漂泊于荒原。所以我们将自己成为平凡人,但是路遥又何尝不是平凡人,甚至托尔斯泰、左拉他们都是平凡人,社会纵然需要英雄的指领,但平凡人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如何在平凡中提炼伟大,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

这个时代不缺少愤青,更不会缺少平凡人,唯独缺少的是梦想与实践者。“出类拔萃”取决于你对梦想的执行力,“名垂青史”则取决于你梦想的高度,我们都在黑暗里疾驰,都在各自的朝圣路上前驱。梦想的执行度,决定了你走的远近,以及生命所可攀登的高度,即使身为凡人也要留一颗装有大梦的心,那条光明的朝圣路,即使再艰辛,也要为梦想守着象牙塔,凡事总要从自己做起。

早晨中午开始的读后感 篇5

依旧是开始

其实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亲切而又似曾相识,因为貌似寒假就是这么过来的,应了作者一句话---积习难改!十几年寒假暑假好像都是这么过来的。

但对于作者的这篇文章,我的理解是“青春的激情,这才是新的起点”。早晨代表新的轮回的开始,新的希冀的开始,是生命的蓬勃欲发的开端,中午代表燃烧正旺的斗志,事业如日中天。最好的自己才是开始,作者的这种心态是令我为之动容的,纵然人生的时间轴已接近中年,心情心境却仍旧是不减当初的斗志,创作《平凡的世界》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没有使命感与责任感,没有积极豁达的心境,很难坚持六年完成这部书作,生活与创作都是一场劳动,庄严并且会给我们带来财富!当有一天遇见最好的自己,就告诉自己,这才是新的开始!

想到这里,才知道最初看到这个题目时所萌发的思绪是肤浅的,我仅仅将习惯交织在时间的跨度上,却没有像作者那样的毅力——他让思考留在深夜宁静时分,让苏醒始午间明媚的光亮里,把最向上的姿态留给新一天的起点。

开始了,就别轻易结束。

但就像作者所说的:人是有惰性属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会消弱重新投入风影的勇气和力量,前方是荆棘丛,后方是温柔乡,抱着“差不多了”的心境在事业上混一生似乎不是骏事,荣誉也有了,掌声也有了,财富也有了,就差一个这么退缩的理由了,但路遥拒绝了寻找理由,因为没有理由不去挑战,退路一走便无绝尽。养尊处优的生活是令人钦羡的标杆,却不是挑战者梦寐以求的终点,生活要有所颠簸,有所变数,有几回阴差阳错,有几次暗流涌动,才叫生活,才能把生命不息的奔腾道尽,把无数曾经的幻想变成现实。鲜花有时是毒药,目力所及的世界才是现实。

可是颠簸有时会来得太突然,就像霍金遇上命运中的轮椅,桑兰支起突如其来的拐杖,生活像是恰好发生了变异,像是宿命安排了一切,幼时从未多想过的“死亡”,此刻竟然离他这么近。

死亡,写下这两个字感觉笔尖都沉重了几分,而真正面对它,需要多大的勇气?生命有开端就会有结束,真正痛苦的,是这场故事的尾声已响起,却未实现当初的愿望。有人说:生命就是一场悲剧,结局永远不会完美,于是便有了沉沦的深渊。于是选择停止,安度余华吗?于是抛下眷恋,无所顾及了吗?答案是“不”。这便是作者所令我钦佩的另外一点——心有所愿,心有所恋。

没有一场风雨是一个人的战斗,往往有人壮言:“这是我一个人的战斗。”我从来不信,奋斗总有原因,为了一个人,为了一个梦,为了一件事,为了证明自己……若是武装赴战仅仅是单单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免有些自私。卧薪尝胆为了百性,脊骨刺字为了国家,一个人的战斗为了一片天的放晴。

心有所感,所以奔波不会轻易停止,百病缠身,枷锁相铐也要走下去;

心有所恋,所以双目不会就此放空,笔触钝拙,脚步搁浅也要走下去。

“吻过你的脚丫,看过月光映照下你的脸,忆过阳光明媚时代的眼,牵扯过你汗水浸湿的手心,给了你血汗里独一无二的父亲的爱……”

雨过会天晴,云淡会风轻。

永不悔的牺牲,为你而幸福,为你而奋斗。

于是,就算明天的阳光有一天会见不到,今天,依旧是新开始。

早晨中午开始的读后感 篇6

读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很久了,很多遍了。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这洋洋洒洒的百万巨着,尤其佩服先生的创作热情和精彩构思。随后,了解到《早晨从中午开始》一文是《平凡的世界》创作的真实写照,于是如饥似渴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早晨从中午开始》一文中介绍了先生《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背景,创作条件,创作过程中经历的困难、**和矛盾等等,文中表现出来的几种精神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种精神是踏实。先生是个踏实治学的楷模,能够放弃家庭舒适、安逸的生活和创作中篇**《人生》带来的巨大的荣誉,一个人独自深入黄土高坡,在艰苦的条件下创作。每天屈指可数的几项奢侈的嗜好是:

抽烟,喝咖啡,看报和散步。在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黄土高坡,有几个人能够保持这么恬静的心情,有计划、踏踏实实地从事自己的文学创作呢?可是先生做到了,并且用他随后的作品向世人表明他完成的很好,很出色。

当然,后来的《平凡的世界》一文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一段平凡人各种人生路,更是向文学界,向世人展示了一种踏实的治学精神。这种精神甚至超越了他的文学作品,成为他光辉人生的象征。

只有工作踏实,才能不莫名其妙地摔倒,才能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轻松解决;只有踏踏实实,才不计较得失,才不会因成绩微薄而沾沾自喜;只有踏实才不会失去自我,才不会虚度此生。

第二种精神是坚定。王先生说,只有有初恋的激情和宗教的意志,才能成就一定的事业。事实上,他是个意志坚强的人。

这种坚定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待外界的干扰,能够视而不见。文中讲到“**《人生》发表后,我的生活完全乱了套。

无数的信件从全国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来信的内容五花八门。除过谈论阅读**后的感想和种种生活问题文学问题,许多人还把我当成了掌握人生奥妙的“导师”,纷纷向我求教:'人应该怎样生活';,叫我哭笑不得。

也有一些受挫的年轻人遭受了挫折。按照规定,我必须几个月前写信给他们来启发他们,否则我就死给你看。与此同时,陌生的登门拜访者接踵而来,要和我讨论或“切磋”各种问题。一些熟人也免不了乱中添忙。

刊物约稿,许多剧团电视台电影制片厂要改编作品,电报***x接连不断,常常半夜三更把我从被窝晨惊醒。一年后,电影上映,全国变得越来越热闹,我感到完全不知所措。另外,我已经成了'名人';,亲戚朋友纷纷上门,不是要钱,就是让我说情安排他们子女的工作,似乎我不仅腰缠万贯,而且有权有势,无所不能。

更有甚者,一些当时分文不带而周游列国的文学浪人,衣衫褴褛,却带着一脸破败的傲气庄严地上门来让我为他们开路费,以资助他们神圣的嗜好,这无异于趁火打劫。” 二是面对艰苦的创作过程,锲而不舍。a先生创作初期的准备主要是读书。

但这个过程相当痛苦。用我的话说,这就像长时间不间断地游泳,让人精疲力尽,随时都有溺水的感觉。先生说“书读得越多,你就越感到眼前是数不清的崇山峻岭。在这些人类建造的精神大厦前,你只能“长时间地西望”;!

”没明没黑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工作量太大,几乎变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靡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

这是一种奴役的劳动,但王先生坚持这一点,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治学要一种坚定,生活要一种坚定,工作更要一种坚定。这种坚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有“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之风范。只有这样的坚定,才能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只有这样的坚定,才能在各种犯罪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糖衣炮弹打败。

只有这样的坚定,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完成工作,最终实现工作和个人生活的价值。

第三种精神是严谨。这是一种崇高的治学态度。在谈到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前期准备工作,先生进行了疯狂的阅读和大量的了解,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方面,他的严谨在于阅读的广度和量。这种阅读包括古今中外各种**,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着作,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大量搜罗许多知识性小册子;还有近十年的《人民**》、《光明**》,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计本。在他对现实的理解中,他的严谨在于他的深刻人生。

背着一个装满书籍和资料的大箱子,我穿梭于农村城市的馅料、工矿企业、学校机关、市场;国营、集体、个体;联系省委书记,下到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这种近乎完美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只有这样严谨,才能把日常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让群众放心。

早晨中午开始的读后感 篇7

生命的赞歌

19**年的春天来得异常艰难。

10年的潜心一志,致力于文学之事的路遥病倒了。意识到这一次的病情非同往常,路遥趁着尚有一点余力,在病床上忍者病痛,支撑着病体,为《平凡的世界》写完了6万字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献给我的弟弟王天乐》。

翻开这部创作随笔,全书记录了路遥写《平凡的世界》这部书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经历。时隔23年之后的今天,再读《早晨从中午开始》重新回到那些岁月,仍然使人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更多地了解作家的创作艰辛,重新理解他的《人生》、他的《平凡的世界》,对作家心生无限崇敬,一个伟大的作家,一部不朽的作品,最多的感动是《平凡的世界》就是路遥自己铸造的一首生命赞歌。

我们向路遥先生致敬!

“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对于一个已经很有名的作家没有人要求他怎样,去完成一部怎样流传百世的巨著,然而,路遥的不平凡就在于他不懈的努力和追求,追求文学上的尽善与完美。

他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动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我的心不由为此而颤粟。

这也许是命运之神的暗示。真是不可思议,我已经埋葬了多少‘维特时期’的梦想,为什么唯有这个诺言此刻却如此鲜活地来到心间?”我想:

他颤抖的目标和方向是在那一刻在他短暂的生命坐标中决定的。

这岂止是一个目标?也就从那一刻路遥先生开始了与生命的赛跑,踏上了“十年磨一剑”的远征。《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三部,六卷,一百万字。

工作时间跨度为1975年初至1985年初,以反映近十年来我国城乡社会生活的重大历史变化。人物可能要近百人左右。工程是庞大的。

”这项庞大的工程花费了他六年时间,耗尽了他所有的心血。其中,准备工作就进行了三年。他阅读了一百多部长篇小说,分析作品结构,玩味作家匠心,确立小说大纲;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书籍;甚至还翻阅过1975年至1985年这10年之间的《人民**》、《参考消息》、《****》与《延安报》;他也多次重返陕北故乡,进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体验。

“规模最大”的浩瀚巨篇从繁杂缜密的“基础工程”逐步铺展开来,也是在路遥不断进取和敢于攀登中得以升华。三次阅读《红楼梦》,七次阅读《创业史》。“ 工作量太巨大,没明没黑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

” 文学作品里那些优美的文字多数是给人带来想象和美感的,而这段文字,触动到我的酸楚,也是我翻开《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著作欲罢不能,一气读完和一直不能释怀的原因。文学创作,是孤独的个人劳动。有时需要一些超自然的灵感才能陷入极度的悲伤;有时因为无能而难以生存;有时写作时难以调整、改变和补充。

这种无法改变的孤独与他强烈的参与意识,使他陷身于一种无法解脱的痛苦,投身于艰难之中,实行如此繁难的使命。

“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路遥在不平凡的坚守中战胜心中的隐痛,战胜冰冷和苦涩,每个词、每个人物、每个故事、每个章节、片段,就在那痛不欲生的挣扎里呼之欲出,让他为之感动、疯狂、为之喜怒无常,这就是一个不同凡响作家的独到魅力,也是当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能够在亿万观众内心再度掀起“路遥热”的动因。无论时间如何流动,生活方式如何变化,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爱情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都是永恒的话题,彼次产生共鸣。他们重新思考生活,给我们今天巨大的精神力量。

事实上,他在创作《平凡的世界》过程中,已经知道自己患上肝病。他也知道这样的工作和休息不利于身体的恢复,但他不能太在意。在他写完第二部的时候,身体已经累的垮塌掉了,奄奄一息的他甚至想到死亡在逼近,他在病床上躺了多日,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哪里还有雄健的心力继续完成他第三部的伟业。

他曾悲哀地想不能重蹈曹雪芹、柳青的覆辙倒在前进的路上,给著作、给自己留下遗憾。

试想今天的我们,身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查找资料,案头准备,不用动笔,百度一下便知天下事,比照作家的刻苦努力追求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值得推崇与借鉴的。特别是像他那样已经成名的作家,(《人生》已经获奖并被拍成电影,在当时极为轰动。)如果放在当下一定有一间工作室,有一个创作团队,至少有一台专供他写作的电脑,那个年代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间用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间,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无用的塑料沙发。

”“多少天里,没和一个人说过一句话。日日夜夜,一个人独自在这房子里,只有一只老鼠。”

那个年代就是这般悲催与凄凉,而作家也绝非圣人,那种“极其渴望一种温暖,渴望一种柔情。整个身体僵硬得如同一块冰。写不下去,痛不欲生;写得顺利,欣喜若狂。

这两种时候,都需要一种安慰和体贴。”尽管是作家,依然同我们一样,需要体贴,需要温暖,可是没有,什么也没有,可想而知他遭受着怎样的感情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而他的文学创作又迫使他几乎脱离了家庭,脱离了社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封闭式”的创作之中,别无选择地躲在甘泉县招待所,躲在**矿务局**煤矿医院的一间房子里,与“孙少平”、“田晓霞”们一起生活,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梦幻……去****矿下井体验生活,让中国乃至世界更多的人了解煤矿,让更多的人走进大牙湾、走进孙少平、雷区长、走进安锁子这些普通矿工的平凡世界。作为煤矿企业的一名员工我再次向伟大的作家致敬!

当《平凡的世界》最后一字落定时,他一生最重要的时刻,路遥望着镜中苍老的自己泪流满面,长长的一声叹息“终于为全书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把手中的那支圆珠笔从窗户里扔了出去。”我不知道这一举动表达了作家当时怎样的心情,随手向窗外用力扔出了他心爱的能够生花的诗笔,是过于欣喜?

是终于攻克了人生的这座大山?还是自己对文学和众多的“路遥迷”有了最后的交代?这个举动已经使我潸然泪下。

多少个孤独的夜晚,多少了阳光满地的中午,多少个烟雾中的紧锁眉头,多少个如痴如醉疯狂伏案笔耕的背影,多少个想念亲人的无眠之夜,而他,为我们,为这个大千世界,塑造了高加林、刘巧珍、孙少平等那么多令人耳目一新至爱不已的艺术形象……

1991年路遥凭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问鼎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一年后,年仅42岁的他因肝病猝然离世,灵魂的灯盏过早地熄灭了。

“路遥一生活在自己悲壮的梦里”。 “他是自己把自己累死了。” 《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这样回忆自己的故友。

《早晨从中午开始》通篇读完,深刻感受这一巨著诞生的艰难不易,参透领悟作家一路艰辛勇敢攀登的足迹,解读作家怀着一种对往事祭奠的心情,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平凡的世界》的美丽绽放,用他十年的苦难雕琢了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是路遥的人生格言,也是路遥精神最简洁的概括。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一代又一代**为实现强局目标而不断努力!

早晨中午开始的读后感 篇8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1500字:

这本书是我向我的上级领导借阅的,此前我对这本书还不了解,在读完《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后,从网上对路遥的作品和人物简历进行了查阅,才对《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书有所了解。这本书是路遥去世前所著,50个小节共5万多字,凝聚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作家生命中最后的心血。在他的创作生活中,没有真正的早晨,他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一点我比较认同,算起来我也是一名写作爱好者,很多时候写东西真的是随心所欲,有时候脑子里有灵感了便随便找个地方就开始写写画画,时间久了习惯也就养成了。写作就像盖房子一样,需要有牢固的基础和清晰的构架,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实际写作用了三年,另外三年则用来收集整理资料,具体构思。我写东西喜欢自由地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不下去就突然画句号,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习惯和思维方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创作源于生活,实际上一个作家深入生活的整个过程应该是了解、体验、思考,然后才能进入表现。想写农村题材的作品,就应该放下身子深入到农村中去,和庄稼人同吃同住,了解农村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同时,你还得熟悉城里人的生活,这样才能在作品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引起读者的思考,让文章达到高潮。很多同事说,我们想写点东西,但是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处着笔,这就是对生活工作的不了解,因为你没有到群众中去,没有了解事物的本质,所以你没有写作的素材和落笔的思想。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铁路工人,我所学的专业和写作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长期生活工作在生产一线,让我对基层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一线的铁路工人生活工作在一起,对他们的内心想法、工作环节不能说特别懂,也算的上了解。

在我看来,写作真的是生活的积淀和思想的凝聚,我从事宣传工作4年多,发表过的稿件可能已经超过一千多篇,每一篇稿件都源于生活、源于工作。长期的写作让我学会了捕捉新闻的素材,学会了总结和思考,甚至对我的性格都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我感谢我所从事的工作,感谢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平凡的世界》创作过程中,路遥在煤矿一待就是一个冬天,三四个月不出山。一个人待在房子里创作,别人也不来打搅,这一点我感同身受,有时候在完成一些写作任务时,一个人待在办公室就是一天,甚至是半个晚上,这种情况是经常的,时间久了,大家也很少来打搅我,有时候感觉寂寞、孤独、有时候真想换一份工作,但是敲惯了键盘,听惯了打字的声音,还是不能放下,也许这也成为了一种习惯。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我还是我,键盘换了一个又一个。

一个冬天过去了,当他坐着吉普车出山的时候,手里已经拿着21万字的稿子,这就是唯一的收获,坐在车里,什么都说不出来,就是一个劲流眼泪。我们能够想象的到,路遥此刻内心世界是多么的激动和不平常。

作家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应该是在最自然的状态中去工作,不要摆架势,不要把功利思想带到创作中去,创作出好的作品成名得利是自然的,要争取获得这种骄傲和尊严,但是写作过程中不能带进去,如果写作时想着如何成名得利,是很难成功的,这是路遥对写作爱好者最真诚的忠告。《早晨从中午开始》,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习惯,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当下的不易和美好,我的早晨从7点开始,你的呢?

早晨中午开始的读后感 篇9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1500字: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读了好多遍,从高中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可以说读书的每个阶段都有它的身影。当时听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虽然欣喜,却也为路遥不平,因为在我心里《平凡的世界》才是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没有夸张的修辞,慢慢展开的人物画卷,人生的选择,思想的碰撞,发展的合理性,所有的一切我都喜欢。然而温暖的背后,总是有寒冷在支撑。正如路遥为这本书倾注了十年心血,历尽生活的磨难。《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的创作随笔,非常完整地记录了他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以及他的心路历程。

关于荣誉和成功:渴望被认可,但是不会沉迷鲜花与掌声。写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发表了小说《人生》,到达了自己文学事业的第一个高峰,鲜花掌声接踵而至,同时还有繁多的信件和会议填满了他的人生。然而他对自己的取得的赞誉十分清醒,“我几十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动人生的温馨。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是,真诚地说,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所以才有了《平凡的世界》的诞生。这样的心态很难得,我们不是一味的谦卑,就是一味的骄傲,很难承认自己心中对于被承认的渴望,虽然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这样正视自己的内心,却又理智的清醒,我很佩服。

关于目标和坚持:制定目标,然后有计划地去实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虽九死其犹未悔。写作的过程是艰辛的。写作之前,路遥先跑去了沙漠,在大自然中归零自己的人生,绝断红尘告别温暖的家园,怀着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开始餐风饮露一步一磕向心目中的圣地走去。为了积累素材,查阅十多年的报纸,跑到煤矿体验生活,封闭自己,一心创作。生活异常艰苦,甚至与老鼠为邻。“在狂热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主要的精神状态应该是什么?那就是认定你在做一件对你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工作。甚至是做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不论实质上是否如此,你就得这样来认为。你要感觉到人在创造,你在不同凡响地创造,你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你应该为你的工作自豪,就是认为它伟大无比也未尝不可。”就是凭着这种热情和意志,耗费十年时间,路遥终于用一部《平凡的世界》鼓舞了所有平凡的人生们,但在做完这个“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之后不久,他也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地交付给了自己的作品而匆匆告别人世。

关于梦想:每个人都有梦想,即使中途丢失,即使只是模糊的一个轮廓,我们也会在某一个阶段将它找回来,描绘清楚,并且为之努力,直至它照亮我们的人生,方不觉遗憾。《人生》发表之后的高峰,让路遥迷茫焦虑痛苦,他想要越过这个高峰,无论结果是不是攀上另一个高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维特时期的梦想重回脑海:“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动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然后是严肃的态度面对和上面提到的执着的坚持,终于看到了梦想闪耀的光环。正如他所言:“任何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某种抱负的人,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会有过许多理想、幻想、梦想,甚至妄想。这些玫瑰色的光环大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而消散得无踪无影。但是,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一旦具备了某种实现雄心抱负的条件,早年间的梦幻就会被认真地提升到现实中并考察其真正复活的可能性。”看到的别人的一条评论,很是喜欢,“把人生装进记忆的寒冷的口袋里,然后努力地释放出温暖,用尽生命去做一件让人叫好的漂亮事,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关于人生:归零心态和对人生的清醒认识。面对鲜花与荣誉,要有归零心态,毕竟这一切这是对你过去的认可。面对人生,永远要有计划和目标。只有一个高峰的人生,过后只能走下坡路,而跌宕起伏的人生轨线才更加精彩。

最后用路遥的话,来结束。

这是一次漫长的人生孤旅。因此,曾丧失和牺牲了多少应该拥有的生活,最宝贵的青春已经一去不返。当然,可以为收获的某些果实而自慰,但也会为不再盛开的花朵而深深地悲伤。生活就是如此,有得必有失。为某种选定的目标而献身,就应该是永远不悔的牺牲。

无论如何,能走到这一天就是幸福。

早晨中午开始的读后感 篇10

早晨从中午开始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文/廖礼华

近一个月来,我每天都在感动着,每天都泪流满面,激动不已……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路遥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我第二遍读这部**了,每读一遍,我的心灵将经受一次新的震撼和洗礼,我的思想将得到一次新的提高和升华,合书深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展现了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十年间中国农村、城市、社会发生的伟大变革,展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命运、事业、爱情的各个层面,读来非常亲切。仿佛身临其境。**其中的许多情节都是我们经历过的故事。太感人了!

**从孙少平上学的困境开始,到孙少平回到大亚湾煤矿开始新的生活。孙少平的生活、爱情和情感与我们非常相似。他苦涩的童年、艰辛的青春和激情的青春,丰富了他27岁时的人生内涵。

尽管他身临困境,但始终对生活充满激情,对人生充满憧憬,对工作充满热爱,对社会充满希望,对同事充满友情,对爱情充满依恋,对家人充满爱心…他二十七岁的人生是辛酸的,是丰富的,是短暂的,同时又是精彩的,是光辉的。他不仅是一个坚强的人,而且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他十年来参与了中国的巨变,生活在非常平凡的世界里。我想这就是作者路遥的主题。

**中的人物五花八门,人物性格鲜活生动。孙少安的成功,田福堂的描写,田润叶的命运,田晓霞的牺牲,金波的爱情,孙兰芳的大学生活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读来依然亲切,依然热血沸腾,掩卷沉思久久不能释怀,长时间处在双水村、原西县、黄原城、铜城煤矿的生活画面上,也常常与孙少平、孙少安、田润叶等人物身换角色并与之对话不能自拔…能为他们悲而悲,为他们喜而喜,为他们激动而激动,为他们欢乐而欢乐,这样的**获得茅盾奖当之无愧。

作者路遥为了写这部**,准备了近十年的时间,真正写完也用了6年时间。他写这部**时,早晨从中午开始。他每天坚持写作十个多小时直到天亮,然后睡了三四个小时。他起床时是中午,每天都是。

在他写作的六年里,他最渴望的是阳光,最害怕的是孤独,最爱的是家人,最吃得是馒头,最陪得是老鼠,他抽得最多的是纸烟。由于写作过份劳累,加上烟抽得厉害,营养严重不良,身体严重透支,积劳成疾,以致在他写作完的三年后即一九九二年二月得肺癌去世,年仅四十二岁,距离他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一九九一年三月)才十个多月,实现了他在写完《人生》后立下的愿望:如果他这辈子还要写更宏大的、更有影响的作品,那一定是四十岁以前。

作品获奖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感慨万千,便又写了一篇《平凡的世界》的写作札记,题目叫《早晨从中午开始》,札记结尾他壮怀激烈,认为他的人生也处于"中午"时候,立志再一次拼搏,写一部更加强大的作品。当他写这部作品时,他必须在上午的中午开始。然而,他没有活下来,没有完成自己的宏伟理想,留下遗憾的是中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作家,中国文坛也失去了一位像塔一样的巨星。

我相信,如果路遥晚了十年,也许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会早十年诞生,我坚信他!

路遥也曾是一位知青,在延安青年杂志社做编辑工作,与那时也在延安的知青***交往密切,结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做了总书记后,***在回忆那段经历时,也饱含深情地谈起过与路遥的交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路遥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我崇拜路遥, 为了怀念这位伟大的作家,我沿用作者的写作札记的题目《早晨从中午开始》来作为我这篇读后感的题目,也算是表达对路遥的敬仰。

作者简介

廖礼华,1963年8月生,退休干部,长期从事项目开发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