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言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心得体会 > 导航

第一次做老师的心得体会

发表时间:2023-05-09

第一次做老师的心得体会通用。

常常有很多事让我们深有体会。此时我们不妨选择动笔写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来写。一篇高质量的心得体会该如何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一次做老师的心得体会通用,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第一次做老师的心得体会(篇1)

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

今天是我们小小班的第一次家长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小小班的教师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本班的教师。我姓陈,是一名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同时兼任幼儿园的教研组组长。我自己的孩子跟你们的孩子差不多年龄,我自以为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比较了解,是我今年任这个班级老师的原因。在这以前,我不曾尝试过带小小班。我们班的另一位老师是林老师,她已经连续三年带小小班,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我们班还有一位老师是吴老师,她兼任幼儿园的保健工作、图书管理工作,对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细致认真,由于她的事情较多,所以担任我班一个半天的课。平时有空的时候她都会来帮忙。现在的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对孩子的教育家长也越来越重视。我们今天的家长会目的是:家庭和幼儿园如何共同教育好孩子。今天,我们的家长会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教师介绍小小班的保育和教学要求

2.分析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

3.家长如何与教师沟通,做到家园共育

4.观看幼儿的在园一日活动录象

5.家长发言,谈谈自己的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也谈谈对教师的要求。

6.教师说说对家长的要求。

一:小小班的保育和教育要求

1.重视情感照顾。教师要理解幼儿对家人的依恋及对幼儿园的陌生感,适时恰当的给予积极的关注,帮助幼儿建立对老师的依赖与信任,培养他们的安全感。

2.重视保育工作。教师精心护理幼儿的一日生活,积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做好卫生保健工作,保护幼儿的安全,发展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增进幼儿身体健康。

3.寓教育于生活。教师注重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为以后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打下基础。

4.注重语言发展。充分调动幼儿听和说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多开口,乐于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喜好与需求,乐意听别人说话,学习听懂并按照语言指令行事。多让幼儿接触图书、录音、录象中的正确语言范例,扩大语言经验。

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

今年我班的幼儿整体年龄偏小,入园时年龄不到两周半的幼儿有十多个,这就造成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差的特点。这短短的一个多月,我可深切地体会了幼儿园老师就是高级保姆这句话。每天,要抱着那些不肯来园的幼儿,给不会拉小便的孩子脱裤子、穿裤子,给尿裤子的孩子换裤子,给不会吃饭的孩子喂饭,给孩子穿衣服、鞋子。以至于我们有的老师开玩笑说:去小小班当老师可以减肥!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在家里就应该注意培养,而不能全把任务交给老师。就象吃饭,就算我们老师帮忙喂饭,也是时间有限,三十分钟,二位老师能给多少孩子喂饭?有的孩子饭含在嘴里不吞下去,一个中午的时间还不够喂他一个人的饭!就算我们几个孩子轮着喂,也是有限的。由于幼儿年龄小,口齿不清的也很多,有的幼儿是发音不清,有的幼儿是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有时候他们说什么我们老师也听不懂。我们班还有一个特点是教师子女多,有十多个,这是我园历届班级中教师子女人数最多的一次。以至于对于接手这个班级,不少老师有点担心班级工作会有些难做。在每位家长的眼里,看到的是自己的

孩子。在家里,是大人围着孩子转;在幼儿园里,有那么多的小朋友,老师的眼里装的是一个班级的三十名幼儿,不可能围着一个孩子转。我想,就是我们老师和家长视角的不同吧!所以要让孩子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首先我们家长要改变观念:让孩子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去适应孩子。当然,为了让孩子愉快来园,我们教师也作了大量的工作,寓教于乐,让孩子在轻松的气氛里活动,多参加户外活动。现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大部分幼儿都能喜欢上幼儿园。我国著名的幼儿心理与教育专家殷红博在他的著作《儿童关键期与超常智力开发》一书中写到;3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学习自我约束,建立规则意识的关键期。根据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我们注重幼儿的常规培养。很多幼儿是第一次上幼儿园,他们坐不住,静不下来。一些幼儿由于平时都是和大人一起生活,没有与同龄孩子交往的经验,刚来园时会不知如何交往。因此,幼儿间发生纠纷的现象比较多。有的孩子习惯了在家里别人都顺着他,在幼儿园里也很任性。他自己想要什么,不满足就会哇哇大哭,别人拿他的东西就动手打人。现在的孩子真的是越来越有个性也越来越凶了,动不动就打人,甚至咬人。孩子的这种为人处事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孩子的任性可以说是家长惯出来的。带过小小班的老师有这样的经验,在小小班就调皮出名的孩子到了大班也还是鼎鼎有名,可见“三岁看老”这句话一点也不错。也许,小小班是改变你孩子的一个时机。

三:家园共育

幼儿园承担对孩子教育的责任,这是大部分家长的想法。实际上,我们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作为教师,我们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素质得到提高。但每一个个体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也会不同。也许,同样一首歌曲,也许别的孩子已经会唱了,你的孩子还不会。这没什么。我们的教育观中更提倡的是一种竖向的比较,把你的孩子的昨天和今天进行比较,只要他也进步了,那么就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和表扬。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你的鼓励会促使你的孩子向好的方向良性循环。在这里,还牵涉到一个问题: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不要责备孩子。在幼儿园里,我们老师经常会碰到个别幼儿打人、咬人的事,还有的孩子破坏性强,玩具乱扔、玩水,你好不容易整理好的东西,他把你搞的一塌糊涂;有的孩子一点规则意识也没有,别人做游戏,他故意挤撞,抢别人的东西等。在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时,我们该不该批评孩子。我班有一位小朋友,刚来园时动不动就用手抓人,而且专门抓脸,经过教师批评后现在好多了,很少听到小朋友告她的状了。我听说过有这样的一位家长,由于孩子在幼儿园里被老师批评了,回家告诉了他爸爸,他爸爸马上带上孩子气势汹汹地找老师,把老师都给说哭了。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我的孩子是只能表扬,经不住一句批评的。最终,由于家长和教师关系的紧张,这个孩子转学了。说到这儿,我想起浙江台有一个节目,叫《人生AB剧》我们家长可以就这个观点进行选择,同意批评的坐左边,不同意批评的坐那边。。。。。。

第一次做老师的心得体会(篇2)

我很荣幸参加了乡宁县教科局组织的为期十天的“小学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培训”,非常感谢县教科局为我们搭建了如此好的一个学_台,使我得以有如此珍贵的机会从各方面提升自己。总的来说,这次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有东街、西街老师观摩课,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通过这一轮的培训,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课改、打造实效课堂

这次培训听了袁继祖老师的《新课程改革》,我明白了课改的真正意义: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和成长。所以进行课改,落实课标,不是一句口号,而要落到实处,体现在每一堂课中,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课堂上少作秀,多一些本真,让语文课堂绽放迷人的光彩。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博学的知识,打造高效课堂,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杜绝打疲劳战,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二、准确把握目标、打造高效课堂

听了教科局袁灵娥老师的讲座,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明确各学段目标。目标如大海上的灯塔,为我们照亮了前进的方向,没有目标,生活就没有了方向,教学亦然。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坚持“三少三多”,即:教师讲得少、问得少、演得少;学生读得多、写得多、练得多。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推进“儿童阅读”。我们要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

三、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这次培训期间,我们听取了东街小学冯晓琴老师的《触摸春天》。冯老师在课堂上,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有机融合。她的课堂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她的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她的课堂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改变教学观念——从封闭性向开放性改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改变,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让赏识教育走进语文课堂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对于后进生来说,赞赏和鼓励不亚于雪中送炭,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并从他们的内心激发出无穷无尽的积极动力。”因此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鼓励,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花的种子,只因为花期不同,

花的样子不同,我们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静待花开,要相信他们能够开出灿烂的花朵,绽放人生的魅力。

这十天的学习,自始至终都给我一种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的感受,专家的讲座,给我们指明了今后前进的方向;名师的课堂,给我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教科局、成教办老师的报告,令我心灵受到震撼。

总之,教师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今后,我将以这次培训为新起点,在教育工作中,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勤勤恳恳,努力使自己在工作中多一点科学的方法、艺术的手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第一次做老师的心得体会(篇3)

实际上这么久,我还是没整理出感受,所以,想到什么说什么好了

首先,站在讲台上面的感觉很不错,俯瞰全班,发现,真的和小学,初中,高中的老师说的一样——不管你认为你干的事情多隐秘,实际上,老师都知道你在干什么。这个发现还是要亲身经历才知道,110个人的大教室,90多号人听课,实际上只有中间六列位置的前5-6排才听课,确实令人很失望,而且,听课的人里面还有一半的人用迷茫的眼神盯着前面。

其次,我还真的照顾不了很多学生,现在开始佩服那些既能讲好课,又能照顾好学生,还能时不时用粉笔头往下扔的老师,那可是真正的一心n用啊!我光能顾及好自己的课上得怎么样了,其他的管不了很多了。

还有,迟到的人确实很让人生气,现在能够理解zrx老师了,她总是因为后面有人动或者小声说话停下讲课。不过,我看到有人走动,还是继续讲课的,因为我自己上了大学,尤其是大三之后基本每一节课都在迟到——我也在佩服自己,怎么原来小学早到半个小时的那个小姑娘不见了呢?

然后,备课真的很关键,果然是要是想给学生一杯水就要准备一桶水的量——这并不是什么师德啊,规范啊这样的高度,只不过,要是没有那么多的量,你都没法把课上下去。有两回,我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话吧事情说清楚了。

还有,中文系的小孩给人的压力还是很大,我总觉得,要是说错了话,不会组织中文句子,都对不起我比他们大的这几岁

最后,点名和叫人起来回答问题都很刺激阿。估计该有人怨恨我了,不过,在点到之后才交病假条的这种把戏果然什么年龄都在用。我发现了一个。嘿嘿~还是那句话,你们现在玩的把戏,都是我们玩剩下的——终于也有年龄小的人让我把这句话给他们了,不过就是没说出来而已

以上是突然想到的,下个礼拜还有课,要是有人去看看我上课的情况就好了,一直想找个旁观者。

第一次做老师的心得体会(篇4)

于永正老师来宜昌了,对于我们这些乡村学校的老师来说,真是天大的喜讯!我们这些教语文的后生晚辈终于有了难得的学习机会,终于能走进现场感受于老师的教学风采,聆听于老师的教学艺术。

于老师教的是苏教版的《第一次抱母亲》。于老师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的时候,学生们还不知道他是谁,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对我这样一个老老师多少有点失望”。他话语幽默:“你们一定希望来给你们上课的是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吧,没想到是一个连头发都白了的老教师。”他率先朗声笑了起来,这一笑,学生们都放松了,他也来了劲儿,开始了有趣的自我介绍:“我姓于,干勾于,干干净净的干,永远的永,正确的正,于永正,这就是我的名字,好记吗?”孩子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位和蔼的精神抖擞的头发花白的老师。于老师不愧是大师级的教师,他的话总是那么自然而又让人无法忘记地烙在心里,他说“课堂不是我的,是你们的,是学堂,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来研究。”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水到渠成,在了无痕迹中让学生知道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而这又是留给听课老师印象最深的地方,像这样的地方有太多太多。

长者的忠告于自然中流露。课堂上我们始终能看到一个循循善诱的长者在学生中真实、真诚地作为一个学习的同伴存在着。学生读课题时,他说“读得自然点”

;当学生声音偏大时,他说“声音再轻点”,“声音放低点”。一遍不行来第二遍,两遍不行再给出第三次机会,他要让学生真实的融入课文,要让学生感觉人间真实的那份情感,而不是做作,不是作秀,更不是表演。就这样,学生在于老师的一遍又一遍忠告下开始打开自己情感的闸门。在于老师打算点几名学生来读出全文的时候,他不是像分任务一样,分完便读,而是忠告同学们“好好珍惜这个机会”。短短一句话,让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因为于老师讲到了“珍惜”,多好的一个词,祖国的文字丰富多彩,于老师却能一语中“的”,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要在全场一千多名老师中好好珍惜这个机会,也好好珍惜和于老师在一起的机会。学生们记住了,做到了。于老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教会了学生怎样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怎样珍惜给予自己的机会。像这样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用心去读”,“声音不要高”“速度不要快”“各人练各人的”。一位长者的忠告就在这种如行云流水之中充盈着,如碧波春风之中荡漾,如花蕾绿叶之中绽放,那种了无痕迹的芳香,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受益匪浅。

师者的智慧于自然中流淌。于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这是我很早以前就在杂志上感受过的。我读过他写的文章,看过他上课的光碟,但是这次面对面的听课,还是给了我无限的激动和惊喜,这种激动和惊喜来源于他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的睿智和渊博。于老师的课堂有很多自己的名言,这是我从教以来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在学生们读书不够注意标点符号时,他告诉同学们“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和想像”,还让同学们记下来,说这是真理,是方法,我想这在很大层面上受教育的是我们这些老师,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比别科的老师更善于思考和想像才行。他还告诉同学们“读书一定要关注细节”,是啊,智慧往往就蕴藏在细节之中,有时候细节往往是点睛之笔,要不张僧繇怎么把龙的眼睛一点龙便飞走了呢?所以画龙点睛讲的也是细节。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像这样的名言太多了,比如他说送大家一句话“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比如他告诉学生们“读书在古时候叫煮书,意在读书时就要像把书煮熟了一样放在心里,把书读熟,读透,读出滋味出来”,还比如“读书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文字,一只眼睛看文字的背后”,于老师像这样智慧性的语言太多了,就像那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人心田无声无息,却又叫人一生铭记。不知道是谁曾经说过:有些东西是可以让人一生受用的。我想于老师的名言就是这种东西中的一种。他那种师者的智慧和风范不愧是语文教学圣地里的一棵长青树。

轻风唤明月,泥土润芳香。师者善言行,育人了无痕。于老师在课堂上显现出来的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技艺、大家的风度,将永远在教学中提升我们的修养,滋润我们茁壮成长。

第一次做老师的心得体会(篇5)

国家的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兴衰,系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异常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职责意识,是社会对教育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大的影响。所以,你自我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良好的师德师风的构成,绝非一朝一夕,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也需要广大教师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改正自我生活、工作中的不良习惯,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

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我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进取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仅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教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尊重学生。每一位大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仅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教师,愿意学习这个教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

3、努力进取。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仅有不断的更新自我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进取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

4、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我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以上是我对师德师风培训学习的一些体会。我将坚持不断的学习,使自我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我所学奉献给学生,更会在道德和作风方面给学生以进取的影响。

第一次做老师的心得体会(篇6)

观于永正老师的课,宛如畅饮汉语言文字的大餐,他如一位资深的艺术表演家,将我国的语言文字用特殊的书页——活的课堂尽情演绎。于老师的课如同他的人一样,拥有大师的气质,大师的气度,大师的气派。课堂疏密有致,娓娓道来,时而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质朴洒脱,时而如激流险滩般情绪高昂,牵一发而动全身;为学而教,以人为本,贯穿教学,时而如一首动情的歌,时而如一首质朴的诗,一缕缕地轻拂学生的心灵,让灵魂诗意地栖息,让教学散出浓浓的至爱亲情,如涟漪、如晨雾般荡漾在台上台下,沁入学生的心田。

感动,就在那一刻,就在于老师用情感编织的两节课里。

首先,我感动于老师那慈祥的老者形象折射出来的阳光的心灵,他虽年已古稀,却精神分外矍铄,脸上始终漾着微笑;洁净得体的西装,矫健方正的步履,让人不由得想走近他,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和力。他是孩子们尊敬的长辈,更似他们的朋友,寥寥几句闲聊话,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仿佛和这群上课的孩子是老相识。教育机智让人折服!他执教的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散文《第一次抱母亲》,他极力用丰富的语言引导、点拨,让孩子们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走进母亲的心、走进自己的心,让他们为文中的母亲感动,为自己的母亲感动!

其次,我感动于于老师前瞻的教学理念,如他老人家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要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让他们触摸语言,语文的亮点在朗读里……到底该怎样读呢?让“读”占鳌头呢?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最实实在在的示范。他让孩子们一遍遍地读,他一次一次细心地引导。如,他先让一个孩子读第一自然段,他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听的要求:“听别人读的时候,眼睛看着课文,耳朵注意听。”读后,他又简明扼要地点评:“你读得正确、流畅。但整体上有点慢,句号要停一会儿,题目读完后要停长一些,再换一种语气读课文。”于老师不厌其烦地引导,给孩子鼓励,看似与学课文无关紧要,其实,正是于老师在清晰地告诉孩子们该怎样读书。并且明确地告诉他们读书的方法,孩子们读的有进步了,如何让孩子们读再上台阶呢?于老师进行了精彩的范读。读毕,台下的我感动得流泪了,我分明看见于老师也被文章深深感动了,他的眼眶湿润了……有了于教师身临其境的范读,孩子们便不知不觉走进了文本。

为了让孩子们在读中学会赏析,他可谓独僻蹊径,引经据典,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学会读出文章背后的内蕴,而这些脱口而出的经典名言,他用得那么自然、贴切。如,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母亲担负的重担,他说道:“歌德说,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有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有一只眼睛看着文字背后。”接着,他反问学生:“用两只眼睛读‘重担’,想母亲挑的到底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沉浸在思索里,争相发言。在后面的赏析课文里,他多次用“两只眼睛”鼓励孩子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而孩子们那发自肺腑的感言,高潮跌起,情感共生,应证了于老师匠心独具的引导。他不仅仅走在课文里,走在孩子们中间,更重要的是他总是不断地超越课堂,超越课文,并让教学无痕。在这时,我们则总能听到孩子们成长的拔节声!真的,宛如武侠小说里的武林高手,使用了让人见不着摸不透的招儿,却总把敌人打得一败涂地,赢得凯旋。于老师的招儿,如同“魔招”,给孩子们以陶醉,孩子们的思想活了,语文活了。其实,这招招式式看似奇绝却喜平,这就是于老师教出来的教学规律:“熟读、精思、博览、多作”。《第一次抱母亲》课堂上体现了前面的八个字。回想自己平时的教学,课堂上的阅读仿佛成了一种调料,一个环节而已,而不是像于老师这样扎扎实实,一步步地读书。

语文课姓“语”,语文老师也姓“语”。如何让中华优秀的文化在课堂上让学生内化,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像于老师那样是一个会读书的人,善于读书的人。于老师说孩子们要“煮”书,其实,我们语文老师更要煮书,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不至于在课堂上瞠目结舌,从而让自己多一份底气,多一份灵感。

我想,有了自己厚实的语文功底,也许,我们能欣喜地看到,被多彩的文化底蕴之风陶冶的孩子的心灵,一定会漾起无比美丽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