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言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 > 导航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8-15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合集8篇。

我们需要通过读书来充实自己。我们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都有很多感想,面对作品时,我们应该在不同的方面考虑书写下来。该怎么将作品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春江花月夜读后感合集8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篇1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读后感

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中国作文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最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篇2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河、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都体现了生命中最动人的美景,构成了一个迷人而精彩的艺术境界。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被喻为“孤篇横绝全唐”。

作者拥有月亮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天,河流,花朵,月亮和夜晚。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在第二部分,我写下了我对江月的感受。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与大海相连,气势浩大。此时一轮明月伴潮,场面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明月照耀千里之外,哪条春江不在明媚的月光下!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营造出一种美妙绝伦的境界,使春江花月之夜显得格外美丽宁静。这八句话,从大到小,从远到近,逐渐凝成一轮孤月。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自然之美中感受到的一种安慰。诗人虽然感伤生命的短暂,却不是颓废和绝望,而是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春江花月夜的长度还算适中,可是为了把自己融入进里,也着实花了我不少功夫。阅诗,最忌讳的就是读,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进而不同的语调流转,都有极大的可能让诗原本的意境面目全非。人和人之间,不是这么容易便能驾驭了彼此的心情。

所以我选择抄写,整整一上午高山流水地沉浮在字里行间,感情毫无预兆地就漫溢了出来。

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人详,沧海一粟地茫然在唐朝灿如繁星的诗人堆里,却仅凭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归于乐府,带有乐府诗一贯的情愫,缕缕歌章唱的都是诗人曲婉的离愁,通篇白话文一般的浅显,不需要任何的注解,一个离人立于江岸的形象便跃然印入眼帘。我看见他背着双手,傲然地仰头望向无垠的汪汪白水,赞叹自然的浩淼荡漾,心意空洞眼神苍白如昼,流露出了怎样的一种哀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他站在辽阔到分不清**是海岸线的水边,在熏风里望见明月凄楚地随潮涌翻滚而来,好像听不见浪涛的呱噪和海鸟的悲鸣,行云流水地营造了他自己不被打扰的安静和美景。是了,春江某种程度上成了他情愫的归宿,寄托了他的情成就了他的美,顺便再给我们精彩回放了那晚的夜色妖娆。

月色美,在诗人的乡思离愁里,却如蚌体内的珍珠,是凄苦的延伸和凝固。诗人看“滟滟随波千万里”,月影倒映,水波涟漪,却突然感到了心理不平衡:为什么月笼春江千万里,我却望穿了秋水也望不见家舍屋顶的袅袅炊烟!

就连河边的芳甸也因其不断的陪伴而令人羡慕。

或者他突然发现月亮和他自己一样孤独。明月爱慕着春江,却苦于时空蹁跹,一天一地,惟能只知昼夜不知岁月地映照着白水,不离不弃。就如诗人自己一样,望这长水,只期盼能望见家中玉帘后的牵挂。

往事如烟如风。烟不见了,风也停了。往事在**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孤影独立江畔,面对浩瀚宇宙,显得那么渺小。何人初见月?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

不晓。当时光流转,圣者贤人只能流水兴叹,这“流水兴叹”对于我们来讲,无外乎是现在的圣贤书。时间好似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去不复返。

悲矣!光阴似箭。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是一个铁证性的事实:事实代代的生活,岁月的叹息,沧桑的情怀,都会层出不穷。物序流转,万物轮回,中华大地春意又生。

反反复复,何时有尽。因此,江月是相似的。 圣人似乎互相认识,但实际上他不是。悲矣!

光阴似箭。

我不知道江月在等谁,但我看到长江在送水。

阅读岁月流逝,人生短暂,但我不知道江月是谁。所以我们面对这一刻,这一幕,只能沧然哭泣。这全是无知所致。故职能看长江送流水。悲矣!光阴似箭。

然而,你为何不反思呢?人生有限,自然永恒!何必等到你目送流水之时,才懂得珍惜,才去惋惜昨日之过。

最后望天下人“莫等失去方知悔!”。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篇3

姓名:***

班级: ***

学号: ***

记得第一次看《春江花月夜》是在初中的时候。那个时候无意中读起这首诗,只觉得朗朗上口,浑身舒畅,其中的意境之优美让我无法忘怀,就把它背下来了,至于其中所含之意,大概是不能说出一二的。

待到大学后的今天,可能是因为经历的事情多了,再看这首诗,发现这些简单的文字所描绘的简单的景物是那样的富有吸引力,而文字背后,深藏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所珍视的美好。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在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作者张若虚一生只作了两首诗,但仅仅是这一首诗,就让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可见其地位之特殊。

诗的题目“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题名,但作者却在这首诗中,真正的将它字面的,具体的意义化入其中。诗的前十句描写了春天、河流、花朵、月亮和夜晚的景色。而又以写月为核心,以夜色下的江天为背景,句句含月,仿佛一条线索将散乱的景物串联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空里流霜”因月色之明而不为视力所察,“汀上白沙”也因月光之白而难以辨认。花林里,月光泻落,一如霜雪。一片皎洁的月光,再加上春天的潮水,宛转的江流,以致达到江天一色的情状。

使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梦幻的色彩中。可谓浑然天成,精美绝伦。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一天夜里,月亮经历了升挂西落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由景而生情作者在浩淼的江天之间,望月感怀,引起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和追问,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遐想。在这个追问的过程中,作者的笔墨仍是集中在“江月”之上,与上文衔接的严丝合缝,水到渠成。充满深情的疑问,使整首诗笼罩着哲学的色彩。

江与月代表的所代表的宇宙天地可谓永恒,人生代际的更迭,沧桑的变幻,也是无穷尽的,而个人的生命在这永恒和无限中却只是短短的一瞬。这有限与无限的对比,暗含了一种深深的无奈,使它成为对宇宙人生问题思考的的千古绝唱。

接下来,作者的视线追随着一片飘于清风浦上的白云,心中又起了另一种感慨。于是,抒情的脚步走到了全诗的第二大部分,即对人生际遇的感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承上启下,衔接的十分自然,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善于过渡,以致达到一种顺水而下的地步。

在下面的篇幅中,作者着力表现了游子、思妇相互的相思之情。“扁舟子”和“明月楼”分明就是游子思妇的象征。“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八句诗写闺中思妇的。

楼上的“月徘徊”,实际上是人在徘徊,重重的思念使她只能对镜自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表面上,这是无处不在的月光,但实际上,那是令人讨厌的相思如影般徘徊。

在这里,月光似乎是思念的化身。这样,具体的事物就有了抽象的意义,抽象的情感也就变成了具体的、感性的形象。这又是一处高妙所在。虽在同一轮月下,但却不能相见,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愿逐月华流照君”,希望借着明月照见远方的人,于是,月亮再次成了传递思念的信使。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鱼龙”本是书信的象征,但怎奈山高路远,它们也无能为力了。可惜光不度,只能水成文,落得空留意。

足见其思念之深、之痛。

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思念,相爱的人总是心灵相通的,在外漂泊的游子,好像收到了月光寄来的相思,同样也在思念着家中的思妇。最后八句就是描写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因为思念,他昨夜在闲潭之畔徘徊良久,以致最终睡着,再梦里还见到了飘零的落花。

这是一幅十分唯美的画面。想到春已过半,却还不能还家。看着春天都随着一江春水流尽了。

然后月亮又出现了,但它就要落山了。人生匆匆,韶华易逝,青春难再。而归家却遥遥无期,却还要忍受这相思之苦。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写出了前路的迷茫,路途的遥远。碣石在北方,潇湘在南方,世界的每一边。

只能同守着一轮明月。思念的痛苦和路一样长。羁旅在外的人,有几个有幸能够乘月而归?

思念之情更加浓郁,以至无以复加,以至他要“落月摇情满江树”了。

美景并不能让人忘记所有的哀愁,尤其对于中国人,月的存在,总是在提醒人们关于思念的种种。一般写月的诗表达的是离人思绪,这首诗写月,或许包含着离愁,却绝对不仅仅写离愁。“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话问得如此之简单明了,却不能有人做出任何具体的回答: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河流和月亮是与宇宙共存的永恒之物,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同时因为作者用的是“人”而不是“你”“我”,所以这种渺小既让我们产生对自身年华易逝的沧桑感,又不会让人绝望。“人”可以代表“你”“我”,也可以代表广义的人类群体。从个人的生命来看,美景的永存与自身短暂因而抓不住美好形成对比产生了忧愁,但这种短暂又让景色、让生命显得更加珍贵美好;从人类的生生不息来看,这种又美景产生的忧愁又是淡然的人生思考——因为代代年年只相似,所以美景不曾从人的眼中溜走,而我们,也不必太过哀伤。

的确,“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月年年只相似”,在这样的感悟下,孤独的个人同时找到了与空间、时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只要有月有江,处处的风景都一样美丽;只要有江有月,代代年年都是我们可以看得清,握得住的——从而使人达到心境上的永恒与平静。

诗的镜头由远而近,从广阔舒畅的江面收拢为人家生活的点点滴滴。

相思树,在月色笼罩的高塔上,也应该是美丽的相思树。妆镜台和捣衣砧,延宕开的是思妇的愁绪。因为美丽而温柔的风景,分离的痛苦变得异常温暖。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那种望眼欲穿的真挚,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呐喊。我愿意把她想象为一位忠于爱情的美丽女子,她的思念乘着轻软的月光一直追随着心爱的人,直到天涯海角。

以爱情为线展开的,可以不仅仅是爱情。这段月下思念激荡开的是人类内心都珍藏的感情,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好。这是一个美好的存在,我们需要真诚的感情和真诚的表达。

如同春江花月夜带来的美感一样,这种感情让思念的人坚持着这份动人的思念,让被思念的人有了相信幸福的勇气和力量。这种情景,有点像苏轼后来吟出来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无论我们人在**,心在一起,世界就会充满温暖。处处春江皆月明,逐月天涯不离君。

同时拥有美丽的风景和美好的思念,人生再残破,也可以算得上圆满了吧?

这是一首淡淡的诗,蜿蜒展开的是流动的景物和缠绵的感情。当整个人被春江、明月、花林包围时,很容易有同样轻松的心情,悲伤,却又平静而满足。

一首诗,写活了美。有风景的美,亦有人心的美。就算春水欲尽,落月西斜,就算面对短暂的人生,我们只能天各一方,独留月光下摇曳的树来回应自己膨胀的思绪,人生也依然是美好而值得热爱的。

年华易逝和人各一方会成为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淡淡愁绪,都是因为人世太精彩、人情太动人,像这月夜春江一样让人迷恋。中国人从内心思考悲伤,甚至把悲伤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审美过程,但他们从不绝望。春江花月夜是如此之开阔恬静,面对世事浮沉,我们能做的,除了静下心来欣赏人生,还有什么别的呢?

纵观整首诗,作者将山水画、抒情和哲理融为一体。此外,以月为线索,将整张纸联成一个有机整体。过渡平稳自然,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

而且,风景如梦如画,诠释新颖独到,抒情深邃委婉。实在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篇4

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而“孤篇盖全唐”。

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世世代代,江月一年比一年相似;我不知道江月在等谁,但我看到长江在送水。”时空无限,生命有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

这种悲伤随着月光和水的流动而慢慢改变。

最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

读这首诗就像听一首优美的交响乐。让春天,河流,花朵,月亮和夜晚交谈。她是一曲深邃的、优美的、生动的、空灵辽阔的千古绝唱!她是一篇纯美的、恬雅的、壮丽的、富有哲理的辉煌诗篇!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篇5

斜斜地趴到木材木地板上,繁忙以后的闲余越来越很丰富。想像仔猪一样昏昏睡去,却发觉窗前的一切这般有感召力,使我迫不得已想像这种温暖的往日。忽然在转念之间发觉了一首很美的节奏,因此《春江花月夜》拉开了序幕。———引子

原先今日,大家同是一个单独的个人存活于世;原先今日,大家一样拥有久远的感情放纵在这个凄美的夜里;原先今日,大家一起走过漫长漫长的古道再次返回了自身的运动轨迹。

尝试开启全部的感观,试着将生命的一切寄托在这个凄迷的夜里。月色的动貌呈现眼下。月华随云影荡漾,在灰飞湮灭中,飞瀑一样的月色之花是生命的涌动,飘扬在这个了无尽头的宇宙空间。宽阔的月河,你在最长远的天际中闪烁。

原先一切竟然这般简易,一年年地以往,可每一年的寄托都未同样,每一年的今天一过,你也是新的循环。生命在你的世界里是无所属的。由于你,是生活的永恒不变。

我听见,你用亲近的歌声传递生命无极限的真知;我嗅到,你凹凸有致的芬芳向大家诉你孤单的忧愁;我看见,你触动淡红的绳索传去女子对情侣的感情;我触碰,你素雅的影子也在一直支持我勤奋前行;我觉得,你是浩荡天空中的一面明镜,无尽和比较有限的岁月,在你的手上已被紧紧掌握。

今日,我在想月的生活里,对你说我的心事,你将承重着成千上万人的理想,逐渐老去。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篇6

接下来,作者的视线追随着一片飘于清风浦上的白云,心中又起了另一种感慨。这样,抒情的步走到了诗的第二部分,即生命的感受。“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承上启下,衔接的十分自然,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善于过渡,以致达到一种顺水而下的地步。

在下面的篇幅中,作者着力表现了游子、思妇相互的相思之情。“扁舟子”和“明月楼”分明就是游子思妇的象征。“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八句写闺中思妇的。

楼上的“月徘徊”,实际上是人在徘徊,重重的思念使她只能对镜自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表面上,这是无处不在的月光,但实际上,那是令人讨厌的相思如影般徘徊。

在这里,月光似乎是思念的化身。这样,具体的对象就具有了抽象的意义、抽象的情感和具体而感性的形象。这又是一处高妙所在。虽在同一轮月下,但却不能相见,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愿逐月华流照君”,希望借着明月照见远方的人,于是,月亮再次成了传递思念的信使。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鱼龙”本是书信的象征,但怎奈山高路远,它们也无能为力了。可惜光不度,只能水成文,落得空留意。

足见其思念之深、之痛。

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思念,相爱的人总是心灵相通的,在外漂泊的游子,好像收到了月光寄来的相思,同样也在思念着家中的思妇。最后八句就是描写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因为思念,他昨夜在闲潭之畔徘徊良久,以致最终睡着,再梦里还见到了飘零的落花。

这是一幅十分唯美的画面。想到春已过半,却还不能还家。看着春天都随着一江春水流尽了。

然后月亮又出现了,但它就要落山了。人生匆匆,韶华易逝,青春难再。而归家却遥遥无期,却还要忍受这相思之苦。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写出了前路的迷茫,路途的遥远。碣石在北方,潇湘在南方,世界的每一边。

只能同守着一轮明月。思念的痛苦和路一样长。羁旅在外的人,有几个有幸能够乘月而归?

思念之情更加浓郁,以至无以复加,以至他要“落月摇情满江树”了。

美景并不能让人忘记所有的哀愁,尤其对于中国人,月的存在,总是在提醒人们关于思念的种种。一般来说,写月亮的诗表达了离开人的思想。 这首诗可能包含了离开的悲伤,但它绝对不仅仅是关于离开的悲伤。“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话问得如此之简单明了,却不能有人做出任何具体的回答: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河流和月亮是与宇宙共存的永恒之物,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同时因为作者用的是“人”而不是“你”“我”,所以这种渺小既让我们产生对自身年华易逝的沧桑感,又不会让人绝望。“人”可以代表“你”“我”,也可以代表广义的人类群体。从个人的生命来看,美景的永存与自身短暂因而抓不住美好形成对比产生了忧愁,但这种短暂又让景色、让生命显得更加珍贵美好;从人类的生生不息来看,这种又美景产生的忧愁又是淡然的人生思考——因为代代年年只相似,所以美景不曾从人的眼中溜走,而我们,也不必太过哀伤。

的确,“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月年年只相似”,在这样的感悟下,孤独的个人同时找到了与空间、时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只要有月有江,处处的风景都一样美丽;只要有江有月,代代年年都是我们可以看得清,握得住的——从而使人达到心境上的永恒与平静。

诗的镜头由远而近,从广阔舒畅的江面收拢为人家生活的点点滴滴。

相思树,在月色笼罩的高塔上,也应该是美丽的相思树。妆镜台和捣衣砧,延宕开的是思妇的愁绪。因为美丽而温柔的风景,分离的痛苦变得异常温暖。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那种望眼欲穿的真挚,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呐喊。我愿意把她想象为一位忠于爱情的美丽女子,她的思念乘着轻软的月光一直追随着心爱的人,直到天涯海角

以爱情为线展开的,可以不仅仅是爱情。这段月下思念激荡开的是人类内心都珍藏的感情,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好。这是一个美好的存在,我们需要真诚的感情和真诚的表达。

如同春江花月夜带来的美感一样,这种感情让思念的人坚持着这份动人的思念,让被思念的人有了相信幸福的勇气和力量。这种情景,有点像苏轼后来吟出来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无论我们人在**,心在一起,世界就会充满温暖。处处春江皆月明,逐月天涯不离君。

同时拥有美丽的风景和美好的思念,人生再残破,也可以算得上圆满了吧?

这是一首淡淡的诗,蜿蜒展开的是流动的景物和缠绵的感情。当整个人被春江、明月、花林包围时,很容易有同样轻松的心情,悲伤,却又平静而满足。

一首诗,写活了美。有风景的美,亦有人心的美。就算春水欲尽,落月西斜,就算面对短暂的人生,我们只能天各一方,独留月光下摇曳的树来回应自己膨胀的思绪,人生也依然是美好而值得热爱的。

年华易逝和人各一方会成为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淡淡愁绪,都是因为人世太精彩、人情太动人,像这月夜春江一样让人迷恋。中国人从内心思考悲伤,甚至把悲伤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审美过程,但他们从不绝望。春江花月夜是如此之开阔恬静,面对世事浮沉,我们能做的,除了静下心来欣赏人生,还有什么别的呢?

纵观整首诗,作者将山水画、抒情和哲理融为一体。此外,以月为线索,将整张纸联成一个有机整体。过渡平稳自然,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

而且,风景如梦如画,诠释新颖独到,抒情深邃委婉。实在是难得一见的精品。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我不禁感触到对长江的依恋和热爱。

在诗人的眼中,长江是美的;在所有被长江哺育过的华夏儿女心中,长江是美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夜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共饮长江水”,是呀,除了诗人倾诉感情之外,长江如中华大地跳动的脉搏,见证着华夏的成长,可以说是一部记载着中华民族兴衰的发展大典。

今天,放眼未来,我们应该看到长江的地位、它所承受的压力和它所承担的责任。作为中国的后代,我们有义务保护长江母亲河。我们要使长江两岸的山更绿,水更绿;让青山绿水永远点缀着我们的眼睛,让一天的美景永远留在世界的心中;让长江唱出中国人民对自然和母亲不变的爱——我们爱长江!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篇7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

诗作一开篇便写出了春江月夜壮阔的景象。“春江潮水连海平”作者把有边有界的的江与无边无界的海连在一起,空间一下子被无限延伸,场面宏大、气势恢弘。而“海上明月共潮生”则表现了一幅海面涌动着粼粼的波涛,一轮明月浴水而出,洒落下光辉的画面。“生”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江水、海潮、明月的无限生机。“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潮水流到哪里,月光就跟随到哪里,春江之上有哪里不受到月光的照耀呢?诗人的情思也随着扩大,场面由眼前的春江月夜扩大到天下的江河月夜。“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作者笔锋一转,由海天之际移到江岸。江水流淌在树木花草遍生的原野,银色的月光洒落在春江大地上,就像播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如水的月光洗涤了天地万物,洗涤了世间的污垢和尘埃,只剩一个银白的月光笼罩着整个世界。如此良辰美景,无疑会调动诗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对人生哲理的寻求。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海天一色,只有皓月当空,令人恍然有出世之感。“孤”字透露了作者的人间情怀,作者由月及人,由望月想到月照人,追溯起人之初、月之始。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明月又是哪年将她的光辉洒向人间的呢?这是个哲学问题,体现着朦胧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意识。这已不是单单的写景,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接下来有疑问转为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短暂,一代又一代人无穷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的悬挂在天空,仿佛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从海面上升起,悬挂在天空,好像在等待什么人,可那个人至今都没有出现。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篇8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这一首《春江花月夜》便已经道尽了人间美景。他虽只有这一首诗流传至今,但是依旧无愧大师风范。试问自古至今,又有谁能够将春,江,花,月,夜融入的这样好,描绘的这样美呢?

作为从小到大在江边长大的孩子,我见过清晨阳光照射下的长江,平缓的江水缓缓向东流淌,金黄色的碎光铺在上面,无端让人有一种岁月静好的美感;我还见过正午的长江,大大的太阳高高的悬挂在空中,与底下浩浩荡荡的长江呼应,太阳给长江披上金黄色的战衣,长江给太阳摇旗纳威,两人如同亲密的战友,向着前方的战场义无反顾的冲去;我还见过夕阳下的长江,“半江瑟瑟半江红”,便像一位古装仕女一般,端庄贤淑,风资曼妙。我以为,阳光下的长江已经够美了,却不知道张若虚笔下的春江花月夜更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我仿佛看见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从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满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察觉。州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多美的景色呢,想想似乎便可以醉了人心,乱了心神。而这美景是由古至今都在,而观赏的人却是年年代代不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端有一种遗憾,也有一种欣慰。

可是春江花月夜最动人心的却不止是美景,更有其中丝丝缕缕的情。相思之情最是扣人心弦。“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只。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拌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古今往来,描述相思之情的诗句数不胜数,爱情和相思,自古以来是人类文学的永恒的主题,几乎没有哪一代人可以避免。而如此明月,如此美景之下,怎么不勾起满腹情绪呢?似乎只有这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能配得上这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只有这样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加皎洁。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连鸿雁,游鱼都不能传达的消息,更何况交流闭塞的古代呢?只能游子远眺思乡,离人怨妇深闺哭等罢了。落月点染花树凄清如许,他们年年岁岁又见证了多少的人间离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