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5-06-18小姐观后感(范本11篇)。
小姐观后感 篇1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为黛西小姐开车》的电影,让我有感触的情节有很多很多。有的让我惊讶,有的让我感动,还有的让我发笑。但是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那个,还是霍克先生。因为我从他身上发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品格和做人的态度。
他也许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黑人司机,但是他在许许多多的方面上让我钦佩!他的优秀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到底霍克先生的身上有些什么优秀品格让我如此感动?那我就举几个例子吧!
当他刚刚被黛西的儿子布利雇到黛西家时,面对性格如此古怪的老太太,对他十分的“冷漠”,而且十分地“不听话”。面对这种尴尬的场面,霍克先生却能缓和气氛,心平气和地接受,并以微笑相待,还帮忙去打扫家务。他这么做既可以让黛西一定程度上的对他的印象好,又可以让布利放心。这,可能不是常人就能办得到吧?
面对黛西的种种“刁难”时,霍克干却得让黛西小姐没话说!在黛西找霍克茬时,霍克依然像以前一样精心地照顾她。霍克还十分地幽默,多亏了他的幽默,让他一次次脱离了险境,还逗笑了那位十五年没有笑的仆人。
时间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面对霍克一次次“无懈可击”的情况下,黛西的那块石头般的心也被磨软了。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刁难霍克了,她接受了霍克,并帮助霍克。最后霍克在养老院去看望黛西小姐的.时候,黛西说他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当我们遭遇了别人的冷漠与白眼时,我们总是想到忍过去。但是你有想过,你能忍一时,却能忍一世吗?或者是消极地躲避?霍克让我知道:只有正面地、乐观地去面对,才能让事情得到好转。这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走过去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还需要一个敏捷智慧的大脑。当别人说你那个地方做得不好之类的话时,不要急着去反驳,而是像霍克先生一样,用行动去证明自己是清白的。
霍克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小姐观后感 篇2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江姐》虽然结束了,但这首铿锵有力的《红梅赞》时常回荡在我的耳畔。
江姐,原名江竹筠,19岁加入共产党,29岁就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在党内虽然职位不高,但却起着不是领导胜似领导的作用。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一次次的酷刑折磨,一次次的痛疼昏死,一次次的泼水浇醒,非但没有让江姐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她共产党员钢铁般的意志和信念,保守住了党的秘密,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给所有的战友以无穷的动力。我印象最深的是竹签刑法那一次。都说十指连心,当竹签钉进每一根指尖,血水飞溅时,江姐都咬紧牙关,丝毫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她还鼓励狱中的战友说:“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就的。”这让我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多么伟大的共产党员呀!
重庆解放的前夕,江姐和她的难友们,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大义凛然地走向了刑场……他们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令人敬仰。我们成长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但这部电视剧让我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生命肩负起历史重担,为我们开路,我们要时刻弘扬革命先烈精神,时刻记得我们的历史使命,从小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小姐观后感 篇3
今天,我和爸爸在电脑上一起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表演的代表作------贵妃醉酒。
梅兰芳大师他男扮女装饰演的的贵妃杨玉环,从演唱、眼神到走路都像极了女人。
爸爸这时给我介绍说:在以前,唱京剧是没有女人参与的,因为戏中角色的需要,所有女角的戏都要由男生来演,为了演好戏,通常都要下很大的苦功才能演好。听了这话,我对梅兰芳大师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近段时间,李玉刚上春晚争议很大。李玉刚的男扮女装不同于梅兰芳的反串,梅兰芳男扮女装的旦角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据说京剧界的“男旦”也正逐渐被淘汰。而李玉刚的反串不是戏曲,只是歌曲,或称之为戏歌,他的成名只是观众出于好奇。试想,不看他这个人,只听他演唱的《新贵妃醉酒》,李玉刚还会引人围观吗?所以很多人认为,李玉刚上春晚,会给人在性别和性格意识上产生误导。
纵观整场这39个节目,可以说,春晚在整体结构和节目形式上几乎依旧,依然是在大演播厅里,台上的演员,台下是观众;仍旧是歌舞、小品相声、魔术杂技、戏曲等的大杂陈。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舞台更炫了,节目形式比较活了,老面孔少了,相声小品少了,广告据说没有了。而最大的变化就是本山大叔缺阵了。
京剧《贵妃醉酒》是一出典型的中国古典歌舞剧,也是梅派经典剧目。
故事发生在唐玄宗时代。唐明皇(玄宗)与贵妃扬玉环相约在百花亭设宴,饮酒赏花。到了这天,贵妃在百花亭候驾多时,未见驾临,太监来禀,皇帝已转至西宫。贵妃闻知此讯,心中极为不悦,万端愁绪无以排遣,只得一人独自饮酒,赏花解闷。宫娥太监轮流进酒,不觉喝得大醉,醉后更觉烦闷,命高力士到西宫请唐明皇来此共饮。经高、裴二人婉言相劝,才满怀怨恨,独自回宫。
该剧唱、念、做、舞俱佳,情味婉约,表演含蓄,尤其梅兰芳的表演历经磨砺,臻于化境。剧中对醉态之下悠绵的宫怨的表现深具古典美韵味,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尤其卧鱼闻花、衔杯醉饮等舞蹈范式具有迷人的魅力。京剧《贵妃醉酒》渊源长久,经历代戏曲表演艺术家改良修订,到梅兰芳时期定型,该剧以旦角应工的歌舞表演体式、典雅雍容的审美韵味、所秉承的艺术精神,以及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传统戏曲的代表。梅兰芳表演的《贵妃醉酒》获得了世界性声誉。
小姐观后感 篇4
我有幸看到了歌剧《江姐》,歌剧展现了垂死前的敌人极端凶狠残暴的行径,歌颂了在黎明前坚持最后斗争的革命者英勇顽强的斗志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江姐不幸被叛徒出卖,被反动派关到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敌人在用荣华富贵作诱惑无果的情况下,开始威严恐吓,可江姐不畏强权,大声说出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为劳苦大众求解放,为革命粉身碎骨心甘情愿,生命只有一次,哪怕有千万次,也要奉献给党。”敌人气急败坏,严刑拷打,江姐忍着疼痛,大声道:“头可断,血可流,我的心不变,哪怕把牢底坐穿,你们也休想从我嘴里的得到一点线索。”敌人丧心病狂,用竹签订在江姐的指头上,她大声地笑着说:“你们不要虚张声势,张牙舞爪,竹签毕竟是竹子做的,我们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敌人对江姐无计可施,杀害了风华正茂的江姐。
歌剧看完了,我被革命党人威武不屈的精神所震撼。如果不是牺牲了无数的革命烈士,哪有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虽然这已经是历史,但我们后辈要记得这是血写成的历史,让我们永远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努力学习,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小姐观后感 篇5
白流苏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她心中的不甘和坚持令人折服。在那样的环境里,她始终保持一个贵族女子淡雅婉约的气质,最终不得不倾倒富家子弟范柳原。对于范柳原的没有任何的承诺,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作情人只做爱人。以退为进让范柳原最终回心转意,爱得如此尊严如此高贵。而范柳原先前对洪莲的痴情也打动着我,或许是因为这个女子在他心里留下太深的伤痛才无法让他对流苏的感情奔腾而出。张爱玲在小说的结尾写到“香港的沦落成全了她,但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却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他们苍凉而传奇的爱情故事终于有了结局,“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来爱情有了结果才完美,才美丽,这样的美丽让人神往。
那么“不在乎永远,只在乎曾经的拥有”这句经典看似潇洒的老话,实际上有多少的心酸、无奈和痛苦。当两个人相识相爱的时候,有谁不想永永远远呢?所幸张爱玲让他们留住了这一段永远的美丽。
爱情如同盛开的鲜花一样,需要不断的浇水施肥,只有精心呵护,才能享有花的芬芳美丽。其实婚姻也一样,需要经营,只有相互欣赏,相互搀扶,忍让宽容,真诚沟通,才能一步步走向永远。
深刻的领悟怎样去珍惜,珍惜自己的拥有。
小姐观后感 篇6
《为黛西小姐开车》是一部温馨而深具启发性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友谊、尊重与成长的感人故事。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社会背景,展现了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的人之间如何跨越隔阂,建立起真诚而持久的关系。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美国南方,一个种族隔离依然存在的时代。黑人司机霍克(Hoke,由摩根·弗里曼饰演)受雇于一位名叫黛西(Daisy,由杰西卡·坦迪饰演)的犹太裔老妇人,担任她的私人司机。最初,两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地位差异和文化隔阂,黛西对霍克持有一种微妙的偏见,而霍克则以他的耐心、善良和尊严逐渐赢得了黛西的信任和尊重。
随着岁月的流逝,两人共同经历了许多生活中的起起伏伏,从日常的接送出行到面对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如亲人离世、健康衰退等。这些经历让他们的关系从雇佣关系逐渐转变为深厚的友谊,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家人般的情感。霍克不仅是黛西的司机,更成为了她晚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陪伴和支持者,而黛西也教会了霍克许多生活的智慧和知识。
电影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极为细腻,尤其是摩根·弗里曼和杰西卡·坦迪两位演员的出色表演,使得角色之间的互动充满了真实感和深度。他们通过微妙的表情变化和对话,展现了角色内心情感的微妙波动,让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人物之间情感的变化和发展。
《为黛西小姐开车》不仅是一部讲述友情的电影,它还深刻反映了种族、阶级、年龄等社会议题,以及人们如何在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克服这些外在差异,共同成长。电影传递出的信息是:真正的连接来源于心灵的.开放和相互的尊重,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迁,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总能找到共鸣。
总之,《为黛西小姐开车》是一部温情脉脉、引人深思的电影,它以简单却动人的故事,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人,学会放下偏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每一个不同的灵魂。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驾驶的故事,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让人在感动之余,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小姐观后感 篇7
很荣幸能够在学校欣赏到上海昆剧团表演的《牡丹亭》,这是我第一次如此完整的看一段戏曲。以前总觉得国内的剧种很多很繁复,咿咿呀呀听不懂,可是这一次,尝试着认真去听去感受,真的发现中国的戏曲如此婉转而优美,戏曲演员的表演丝丝入扣,动情至深。
这次在舞台上演的有《游园》、《惊梦》、《寻梦》、《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共九折戏。先是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郁闷,去花园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因相思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在《寻梦》中,杜丽娘坚持寻找梦中的'自由爱情,然而现实中却无处可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让她郁郁而终。然而这并没有结束,她的冤魂感染了地府的判官,得到了还魂的机会。并以鬼之身与书生柳梦梅结为连理,当书生发现她是非人之身时,也勇敢地接受了她,并帮助她还魂,成就了美满姻缘。他们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充分地表现了他们不服从于封建制度的反叛精神。
跌宕起伏的剧情加上昆剧演员的精湛技艺,让人深深陶醉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爱情故事中。昆剧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婉转优美,加上华美的服饰,精致的妆容,堪称一次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感触最深的是能够在一次戏剧中感受到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深深的陶醉其中,不再觉得与古代戏种格格不入,而是希望更多的了解。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更多地关注、欣赏中国的戏曲,保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aI679.COM
小姐观后感 篇8
老实说,我对戏曲知之甚少,对昆曲更是了解的不多。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似乎在我们这样的90后们中间影响力渐渐减弱。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在老师播放有关《牡丹亭》的视频时,我发现有许多同学都没有认真地观看。一开始,我也没有认真看,但之后我发现我被它吸引了。我想这正是戏曲的魅力吧! 《牡丹亭》说的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我很喜欢杜丽娘这一形象。她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而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可贵的是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杜宝是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是坚决的正统主义者,他用严格的封建教育来教养女儿,为了使女儿他日嫁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小姐观后感 篇9
《沙家浜》这部现代京剧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和敌人迂回作战,一度撤离常熟一带,留下18个伤病员,和当地群众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结下了鱼水之情的故事。当时日寇疯狂扫荡根据地,反动武装忠义救国军的头子胡传魁、刁德一秉承日寇大佐黑田旨意,千方百计企图搜捕新四军伤病员。但沙家浜的抗日军民团结一心,群众巧妙地掩护了救助了伤病员。之后,郭建光率领痊愈归队的战士们,配合大部队的行动,组成突击排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日寇黑田和汉奸胡传魁、刁德一。沙家浜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我认为全剧有两个主线,也是矛盾突出和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地方,一个是被困在苇荡中的18个伤病员如何和外界通消息及脱险。具有代表性的唱段是阿庆嫂唱的“要沉着,莫慌张,风声鹤唳,引诱敌人来打枪”和“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还有郭建光唱的“阿庆嫂她怎么不来探望”。等到第二个主线出现时,也就是如何和汉奸作斗争,如何解放沙家浜,刚开始只用了刁德一的一句台词“伤病员安全转移!”一荒而带过前面的情节,马上转入后面的主要矛盾:审问沙奶奶。代表性唱段是“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和后面的郭键光的“飞兵奇袭沙家浜”。
《沙家浜》的唱词,千锤百炼,字斟句酌,曲尽人情,提高了京剧唱词的文学品位,也体现了本色美的艺术魅力。在第四场《智斗》中阿庆嫂与刁德一之间经典的对话。
刁德一: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妙语联珠,亦庄亦谐;不卑不亢,不阴不阳。一个是旁敲侧击,一个是沉着应对;一个是稀里糊涂,一个是察言观色。阿庆嫂与刁德一那一句句合辙押韵的台词显露着刁德一的阴险与阿庆嫂的机智,句句滴水不漏,让人心弦紧扣,再配上激越的西皮唱腔,真正显示出京剧的醉人魅力!你看那阿庆嫂在春来茶社提壶续水,面不改色,镇静自如,敬佩之情从我心底油然而起。看来在危难来临的关键时刻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是顺利脱险的关键。
阿庆嫂这个形象精明干练、态度稳重,演员身姿优美、音色嘹亮、字正腔圆,表演得惟妙惟肖,是一个很成功的人物形象。汪曾祺先生凭着丰富的阅历、练达的观察,将剧中人物的思想状态刻划得入木三分,丝丝入微。常常通过简明易懂的语句,画龙点睛,出色地勾画出剧中人物之间微妙的内在情绪与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带有泥土味的“大众文化”的本色唱词,生动自然,形象鲜明,观众听了,完全能心领神会,感到无限的亲切。这是京剧《沙家浜》的成功之处,也充分展示了朴实无华的本色美唱词的艺术魅力!
小姐观后感 篇10
喜欢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白流苏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年轻时嫁给了唐一元,因无法忍受丈夫的恶劣形迹毅然离了婚,一应钱财被哥嫂盘剥净尽之后,她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随后,她结识了范柳原。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
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在爱情路上各出奇谋,他们各有各的心思和目的,不得不将情感一笔一笔地算清楚,在日常生活里,他们之间存在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内心明争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
小说的最后写道:“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这就是张爱玲小说中的流苏和范柳源。
偶然从央视看到《倾城之恋》,开始是抱着挑剔的眼光的,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却被深深的感动了。电视剧画面很唯美,人物演得很鲜活,连每个眼神的传递都是那么到位。白流苏,安静中透露出妩媚的风情,冷静中蕴藏对命运的抗争,一件件旗袍衬托出她的风华绝代,范柳原外形俊朗,风流倜傥,脸上写着沧桑又略带忧郁。白流苏想爱又忍着,范柳原想爱却不敢要婚姻,演员把剧中人物的心理表演得非常到位。
还记得有一场戏,白流苏想象着范柳原给她打电话,柳原一个劲的问:我想到你的房间看月亮,可以吗,可以吗?......期间白流苏一句台词没有,但是那种犹豫,激动,克制演绎的太好了。我们可以感觉到她期间所有情绪,思想。而后挂上电话,柳原出现了。或许我已经不在乎这个剧是不是忠于原著,那个场景是演员带给我们的,那么美,那么令人遐想,这就够了。
这样的场景很多,临走的前夜,白流苏拿起电话想打,又放下了,终于把电话线拔了,她静静地哭了。这边,范柳原正好给白流苏打电话,没有人接,范柳原就对着电话自言自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现在还做不到。我想过放弃可又被放弃这两个字折磨着……”
打算和吴先生结婚的流苏想到了晴雯的那句话:“早知如此,我当日……”陷入极度矛盾的流苏,想像着与范柳原对话:我累了,我想嫁人了!在香港的范柳原从睡梦中惊醒,连夜打电话要徐先生把流苏接来香港。
回到香港,范柳原问白流苏你不是要结婚吗?流苏说,这个世界上有他这个自己所爱的人,已经足够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流苏不再计较情人的身份。她说她是为了自己的私情而来。
在倾城的那一瞬间,范柳原最终明白爱情的重要,那是他发自内心想爱这个女人,用一生去爱她,这是多么感人。
婚礼上,范柳原和白流苏互表心迹。
范柳原:“流苏,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白流苏:“我和柳原的姻缘是因为整个城市的倾覆而获得的,我们在苦难中相知、相携,更相爱。我希望战争永远消亡,我希望我和柳原的爱情就像这个城市一样,永不摧毁!”
这是《倾城之恋》的剧情结尾。
看完电视剧,不说他们像不像张爱玲原著那样的感觉,至少我认为他们演绎了更有人情味的白流苏和范柳原,让人感动。在今天这个时代,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面对自已的爱情,不参杂认何杂质,一心一意只为爱情。又有多少人,能真心的付出,去珍惜一个女人,爱一个女人一辈子,又有多少女人为了真正的爱情,去珍惜一个男人。这个电视剧让我们感动过,欣赏过,我们又何必追究跟原著有多大差别呢?
小姐观后感 篇11
当自己和大家一样坐在荧幕前观看这部经典歌剧电影《江姐》时,心里感觉到的是震撼,是一种对个人灵魂从里到外全新的洗礼。音乐激励人心,词曲高亢激昂,让人不得不欣赏这部歌剧,让人不得不震撼于江姐对革命矢志不渝的信念,让人不得不感怀于老一辈革命家为革命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江姐》这部歌剧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共产党人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故事。一九四八年春,我解放大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全面的战略反攻。蒋家王朝的统治也几近覆灭。在这一时刻,江姐带着省委的重要指示离开山城重庆来到川北。在赶往华蓥山的途中却不幸听到了丈夫遇害的噩耗。此时,江姐毅然忍住心中巨大的悲痛,前往华蓥山与当地的游击队的同志们会面。在以后的时间里,江姐化悲痛为力量,全身心地投入与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她率领游击队给予了反动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令反动派闻风丧胆。但是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为了保护战友和游击组织的安全不幸被捕。当江姐面对军统特务头目沈养斋的威逼利诱和渣滓洞的百般酷刑时,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屈不挠,以一个革命者的身份狠狠地给了反动统治一击。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江姐的耳中时,渣滓洞所有被捕的革命战士都欢欣鼓舞。这个消息犹如黑暗中射进来了一束灿烂的阳光,给了战士们继续革命的信心。但反动派却在这一时刻加害于江姐,江姐用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贞气节谱写了一曲革命战士的“红梅”赞歌。
这部歌剧中刻画了很多人物形象,而且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性格特点。江姐、双枪老太婆、蓝胡子等革命意志坚定人物的唱词有定力,给人以振奋的心绪。而诸如国民反动统治中的沈养斋、唐贵山等反面角色嘴脸丑陋,唱腔怪异,让人感到可笑和憎恶。剧中还有一个最让人深恶痛绝的人物,那就是甫志高。我觉得这个人首先都玷污了自己的名字。这样一个革命意志薄弱、懦弱无能的小人,将永远遭到人民群众的唾骂。
再来谈一谈我对这部歌剧配乐的认识。在这部歌剧中,融入了戏曲、民歌和现代唱功等元素,使得它能够合乎很多人的味口,更贴近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江姐》这部歌剧的配乐或优美动听,或慷慨激昂,或压抑沉闷,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音乐与故事的主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尽现一部优秀歌剧的生命魅力,尽展人性的美丑善恶。
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江姐》这部歌剧的唱词。词达意,曲传情。通过曲我们感觉到感情的传递;透过词,我们看到的是人物的整个心灵世界。《红梅赞》、《青松林内红旗扬》、《相对无言口难开》、《绣红旗》等至今脍炙人口的曲目,词读来诗意盎然,一字一词仍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随手记下了几句很是让我感动和引发我思考的唱词,如“乌云染不黑天边日,狂风吹不落满天星”、“黑夜将晓风更紧,残冬欲尽雪更寒。风雪独处战歌起,红梅含笑迎春天”、“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风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等等。
这又使我突然间想起了现在拍出来的一些影视,说实话我看后很是失望,既感觉无味,又赶到大部分尽是一些糟糠之作。也许现在的一些演员欠缺的不仅仅是一些基本功底,我想给更多的是他们欠缺一种回归人性的精神。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希望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继承这种“红岩精神”,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前进。
-
爱发言网小编为您推荐小姐观后感专题,欢迎访问:小姐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