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发言资料 > 导航

立秋教案

发表时间:2025-06-18

立秋教案(集合1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幼儿园二十四节气立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秋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认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了解其含义。

了解秋分节气与农民伯伯的关系。

初步了解秋分节气对庄稼的影响。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四季变化》。

活动过程:

教师出示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

(1)小朋友,这本书告诉我们四季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中告诉我们一年四季有哪几个季节?

(3)现在是什么季节?

(4)春天是什么时候?夏天是什么时候?秋天是什么时候?冬天又是什么时候?

(5)春天和秋天,夏天和冬天是不是一样长?

(6)一年中,什么时候白天和晚上一样长?

(7)什么时候白天和晚上一样长?

(8)秋分是怎么来的?

(9)秋分是什么意思?aI679.COm

(10)农民伯伯在秋分时做什么?

(11)秋分对农民伯伯有什么意义?

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秋分时节的特征。

教师:

(1)秋分时,天气是什么样的?

(2)秋分时,早上和晚上有什么变化?

(3)秋分时,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吗?

(4)秋分时,农民伯伯在做什么?

(5)秋分时,水果和蔬菜的种类发生了什么变化?

(6)秋分时,小动物们有哪些变化?

引导幼儿结合幼儿用书,了解秋分时节的含义。

教师:

(1)秋分是什么意思?

(2)秋分是怎么得来的?

(3)秋分时,天气怎么样?

(4)秋分时,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吗?

(5)秋分时,农民伯伯在做什么?

(6)秋分时,水果和蔬菜的种类发生了什么变化?

(7)秋分时,小动物们有哪些变化?

引导幼儿了解秋分时与农民伯伯的关系。

教师:

(1)秋分时,农民伯伯在做什么?

(2)秋分时,农民伯伯的劳动有什么特点?

(3)秋分时,农民伯伯的劳动与秋分有什么关系?

(4)秋分时,小朋友可以为农民伯伯做些什么?

活动延伸: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农田里观察秋分时庄稼的变化。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收集有关秋分时节的图片或资料,引导幼儿了解秋分时节的含义和意义。

立秋教案 篇2

目标

(一)帮助儿童了解秋分节气的地理知识

(二)了解秋分节气的物候特点

(三)认识秋分节气的代表民俗活动

(四)学习左河水同名诗作《秋分》

内容

(一)地理知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每年的9月22-24 日太阳达到黄经180°时,就是秋分来到。“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的结束,“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所以我们说秋分平分了秋季。从秋分这一天起,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大家有没有发现秋分之后,天黑得越来越早了呢。

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候平均气温”划分的秋季。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不知道小朋友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农谚“一场秋雨一场寒”,说的就是秋分之后气温开始不断降低了。气温降低,小朋友们要及时添衣,注意保暖哟。

(二)物候

秋分节气的物候分为三种: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这也是为什么夏天下雨打雷较多,冬天很少打雷了。

“坏,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秋分到了,也就意味着冬天不远了,因此很多动物都要开始准备入冬的事宜,准备过冬。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也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秋分节气,空气中也会缺乏水气,小朋友们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出现“凉燥”的症候。

(三)秋分

秋分节气里也有着各色各样的民俗活动。

1.秋分吃秋菜:在岭南地区,客家人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和鱼片一起制成秋汤。秋汤甘甜灌脏,可以清洗肠胃,在秋分时节饮食秋汤表达了人们家宅安宁、身壮力健的祈愿。

2.粘雀子嘴:秋分这一天,客家农民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日粘雀子嘴,免得雀子破坏庄稼。

3.放风筝:秋分期间是客家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等等。在秋分这天,小朋友们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风筝,到公园里将它放上天空哦!(风筝制作教学可作为延伸活动)

4.送秋牛:秋分时节,民间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送秋牛其实就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便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秋牛图体现的是送图者与收图者彼此之间的祝愿,“送秋牛”、“说秋”都表达了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美好愿景。(画秋牛图可作为延伸活动)

5.竖蛋:“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竖蛋”的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小朋友们不妨也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试一试,看看谁能最先成功呢?

(四)《秋分》左河水诗作学习

《秋分》,是一首描写在秋分节气里地理、气象、气候、花卉及农作物丰收状况的七言绝句诗。接下来,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读读这一首小诗,进一步了解秋分的节气特点。

秋分

左河水

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

银棉金稻千重秀,丹桂黄菊万径香。

这首诗的大意是酷暑炎热的日子已经离去,天气从今日起开始变得气爽秋凉;秋分日的阳光直射赤道,白天黑夜时间均等,此后日短夜长。银白色棉花与金黄色的晚稻,在沃野重重叠叠交叉十分秀美;丹桂与小菊在神州万里的山地、路边开放,飘散浓郁的芳香。

立秋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立秋节气的特点、习俗和相关的文化内涵。

2、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立秋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传统习俗。

引导学生理解立秋与农业生产、人们生活的关系。

2、难点

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立秋节气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感受立秋的氛围。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秋天的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是什么吗?”从而引出立秋节气。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利用多媒体展示立秋节气的时间、在二十四节气中的顺序。

2、讲解立秋节气的气候特点,如早晚温差变大、天气逐渐凉爽、降雨减少等。

3、介绍立秋的传统习俗,如“贴秋膘”“啃秋”“晒秋”等,解释这些习俗的由来和意义。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立秋后,我们的生活和饮食需要做出哪些调整?

2、立秋习俗与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

3、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四)实践活动(15分钟)

1、组织学生制作立秋主题的手抄报或书签,可以是描绘立秋的景色,也可以是书写立秋的诗词。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介绍创作思路。

(五)总结(5分钟)

1、回顾立秋节气的知识要点,包括气候特点、习俗等。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自然变化,感受节气的魅力。

五、教学延伸

1、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品尝立秋的特色食物,如西瓜、红烧肉等。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立秋的短文,描述自己对立秋的感受。

立秋教案 篇4

活动名称:

《秋分》

设计意图

"趣玩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内容选择,遵循适宜性、整体性、游戏性三原则。摒弃大而空地堆砌节气知识,精心选取每个节气最重要的物候特点、节气习俗等,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节气故事视频、民俗体验、游戏探究,带领幼儿真正走进节气文化。

节气"秋分"的集中活动从农事、美食、习俗、游戏四个方面选材,通过节气故事串联起秋分农事:丰收农忙、粘雀子嘴;秋分美食:石榴、葡萄、梨、秋菜、螃蟹、桂花糕;秋分习俗:祭月活动与中秋节的联系;秋分游戏:月下五禽戏。同时借由秋分美食的实拍图片、表演五禽戏的游戏,带领幼儿充分地感知和体验秋分的节气文化,真正做到活动有价值,孩子有收获。

活动目标

知道秋分节气丰收的农事特点和粘雀子嘴的农事活动。

了解秋分节气的美食和秋分祭月的习俗。

尝试模仿不同动物的动作,体验五禽戏游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本活动有集体表演游戏,建议在义在宽敞的场地进行开展。

课件准备:《丰收的秋分》故事视频及图图片;“美味秋分”组图;“五禽戏”组图、游戏音乐。

活动过程

播放故事视频及图片《丰收的秋分》》第一段,引导幼儿了解秋分节气秋收农忙的农事特点和粘雀子嘴的农事活动。

1.播放故事视频第一段,引导幼儿初步]步了解秋分农事。

一一快中午了,熊猫奇奇和熊猫妙妙要去田田里给爸爸送午饭,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故事图片,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浑秋分农事。

1)引导幼儿了解秋分节气秋收农忙亡的农事特点。

一一现在是哪个节气?这时的庄稼是什么样子的?(秋分到了,庄稼成熟了)

立秋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知道秋分节气的时间,知道秋分是秋天里的一个节气。

2.幼儿初步了解秋分期间的气候特点、动植物的变化,节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教学图片:太极八卦图、秋分三候图片、丰收的果园、丰收的麦田、秋天的桂花树、准备冬眠的动物、中秋祭月图)

2.教学资料包:二十四节气故事——秋分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拜孔礼、上课礼

2. 曲韵静心

3.教师出示教学图片(太极八卦图),引导幼儿找出秋分节气的位置,引出秋分节气。

教师引导:小朋友,秋分是代表季节变化的节气。每年公历的九月二十三日前后,就进入了秋分节气。秋分节气期间阴气逐渐增加,阳气逐渐减少。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赤道。

秋分,意味着秋天已经过去了一半,从这一天开始逐渐进入深秋。秋分的“分”,不仅是平分秋天,还有昼夜平分的意思。秋分和春分一样,白天和黑夜都是一样长的。

(二)活动展开

1.教师讲述二十四节气故事—秋分,请小朋友们倾听。

2.根据故事内容,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结合图片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

(1)秋分三候指的是什么?

一候,雷始收声。春分后雷乃发声。到了秋分,雷入地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的(比如夏天的时候因为阳气盛,所以表现出天气非常热,地上水和地下水因为阳气盛而蒸发升入空中,凝结在一起变成云,云与云层之间发生碰撞出的声音便形成雷电,而秋分过后,阴气生发,阳气收藏,天气逐渐变冷,地下水不再向上升,在天空中云层之间发生碰撞的机会也就减少,因此秋分过后不再有轰隆隆的雷声)。古人还认为行云布雨的龙春分升天,秋分潜渊,于是云和雨在秋分时节迅速消减。

二侯,蛰虫坯户。秋分过后天气转凉,小虫子藏入地下的巢穴,它们用细土把洞口封起来,以防寒风的侵袭。这是在为冬眠做准备了。

三候,水始涸。“涸”的意思是干涸、干竭的意思。秋分过后,降水减少,天气又干燥,水分蒸发很快,湖泊和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了。

(2)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果园里的水果成熟了,火红的石榴、紫色的葡萄、橙黄的柿子、金色的`梨......

②农田里的农作物也成熟了,沉甸甸的稻子、火红的高粱、金灿灿的玉米,还有向日葵、豆子等也成熟了。

③秋分时节丹桂飘香,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香味。

(3)需要冬眠的小动物在忙着干什么?

准备冬眠的小动物忙着建造自己的家,准备过冬的食物。冬眠的动物有松鼠、青蛙、蛇、棕熊等。

(4)秋分期间人们有哪些活动?

①秋收、秋耕、秋种。

秋分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同时也是大忙时节。秋分到,田里的庄稼成熟了,人们一边忙着收割田里的庄稼,一边抓紧时间耕地,准备播种冬小麦和油菜。民间谚语讲“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在秋分节气种麦子是最合适的,这也表现了节气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②秋分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从周朝开始,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祭月的场所就叫“月坛”。因为每年秋分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不同,而且不一定有圆月,于是祭月节就由秋分调到了八月十五,因此就有了“中秋节”。

(三)活动结束

1.教师带领幼儿朗诵古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古诗精解:

小朋友,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在中秋节的时候所作。

“中庭地白树栖鸦”的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鸣叫,进入了梦乡。“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思是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最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诗人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2 .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3.下课礼。

立秋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秋分节气与丰收的关系,认识秋季的主要农作物和水果。

技能目标:通过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丰收的喜悦,感受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培养感恩之心。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秋季农作物和水果的图片、模型、丰收的图片、手工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角色扮演的服装和道具等。

环境准备:布置成丰收的场景,营造节日氛围。

三、活动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丰收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幼儿进入丰收的情境。

教师讲述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故事,激发幼儿的感恩之情。

知识讲解

介绍秋分节气是丰收的季节,讲解主要农作物和水果的名称和特点。

强调丰收与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

体验活动

手工制作:组织幼儿用彩纸等材料制作丰收的农作物和水果模型,如石榴、葡萄、梨等。

角色扮演:设置农民伯伯、小朋友等角色,进行丰收的庆祝活动,如采摘果实、搬运粮食等。

分享与展示

展示幼儿制作的`手工作品和角色扮演的成果。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四、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和意义,强调丰收与劳动的关系。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和劳动的价值,培养珍惜粮食和感恩之心。

立秋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立秋节气的时间、含义和特点。

2、学生能够知晓立秋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3、培养学生对自然节气的观察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立秋节气的气候和物候变化特点。

立秋的主要习俗及其相关活动。

2、难点

理解立秋习俗与农耕文化、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秋天的风景图片或播放一段关于秋天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这些画面中,你能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吗?猜猜即将到来的是什么节气?”

(二)知识讲解(12分钟)

1、介绍立秋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

2、解释立秋的含义,即秋季的开始,但并不意味着炎热天气的结束。

3、讲述立秋的气候特点,如早晚温差逐渐加大,降雨逐渐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等。

4、提及立秋的物候现象,如“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三)习俗介绍(15分钟)

1、“贴秋膘”:讲解过去人们在夏季因为食欲不佳体重减轻,到了立秋会吃一些美味佳肴增加营养的习俗。

2、“啃秋”:介绍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咬住秋天、迎接丰收的习俗。

3、“晒秋”:展示一些“晒秋”的美丽图片,解释在山区等地,由于地势复杂,人们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的独特农俗现象。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认为立秋的习俗在现代社会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2、随着气候变化,立秋的特点是否有所不同?举例说明。

(五)实践活动(10分钟)

1、让学生制作一张立秋节气的明信片,可以画上自己心目中的立秋景色,或者写上关于立秋的诗词、祝福语。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分享创作思路。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立秋节气的重点知识,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立秋的习俗,或者观察一周内身边自然环境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立秋节气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习俗与文化内涵的理解上,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生活体验和深入探讨。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实地观察、邀请长辈分享等环节,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节气文化。

立秋教案 篇8

目标

(一)帮助儿童了解秋分节气的地理知识

(二)了解秋分节气的物候特点

(三)认识秋分节气的代表民俗活动

(四)学习左河水同名诗作《秋分》

内容

(一)地理知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每年的9月22-24 日太阳达到黄经180°时,就是秋分来到。“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的结束,“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所以我们说秋分平分了秋季。从秋分这一天起,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大家有没有发现秋分之后,天黑得越来越早了呢。

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候平均气温”划分的秋季。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不知道小朋友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农谚“一场秋雨一场寒”,说的就是秋分之后气温开始不断降低了。气温降低,小朋友们要及时添衣,注意保暖哟。

(二)物候

秋分节气的物候分为三种: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这也是为什么夏天下雨打雷较多,冬天很少打雷了。

“坏,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秋分到了,也就意味着冬天不远了,因此很多动物都要开始准备入冬的事宜,准备过冬。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也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秋分节气,空气中也会缺乏水气,小朋友们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出现“凉燥”的症候。

(三)秋分

秋分节气里也有着各色各样的民俗活动。(和春分活动相似,可以适当删减)

1.秋分吃秋菜:在岭南地区,客家人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和鱼片一起制成秋汤。秋汤甘甜灌脏,可以清洗肠胃,在秋分时节饮食秋汤表达了人们家宅安宁、身壮力健的祈愿。

2.粘雀子嘴:秋分这一天,客家农民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日粘雀子嘴,免得雀子破坏庄稼。

3.放风筝:秋分期间是客家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等等。在秋分这天,小朋友们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风筝,到公园里将它放上天空哦!(风筝制作教学可作为延伸活动)

4.送秋牛:秋分时节,民间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送秋牛其实就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便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秋牛图体现的是送图者与收图者彼此之间的祝愿,“送秋牛”、“说秋”都表达了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美好愿景。(画秋牛图可作为延伸活动)

5.竖蛋:“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竖蛋”的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小朋友们不妨也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试一试,看看谁能最先成功呢?

(四)《秋分》左河水诗作学习

《秋分》,是一首描写在秋分节气里地理、气象、气候、花卉及农作物丰收状况的七言绝句诗。接下来,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读读这一首小诗,进一步了解秋分的节气特点。

立秋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立秋这一节气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时间、气候特点以及农业意义。

2.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立秋的传统习俗,提升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二、教学内容

1.立秋的基本知识

时间: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交节。

含义: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的意思,也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但立秋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即“秋老虎”现象。

农业意义:立秋是农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和收获季节的关键时期,象征着庄稼成熟,喜庆丰收。

2.立秋的气候特点

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方开始刮偏北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逐步降低南方各地的气温。

白露降:早晚温差大,夜间的湿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珠,形成白雾或露水。

寒蝉鸣:寒蝉开始鸣叫,标志着秋天的到来。

3.立秋的传统习俗

啃秋:在南方又被称为“立秋啃秋瓜”,人们通过吃西瓜等方式来预防秋燥,庆祝丰收。

晒秋: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的农村或山区,人们将成熟的果蔬进行架晒、挂晒,以延长食物的存储期。

贴秋膘:在立秋这天称体重,与立夏时对比,体重减轻者需进补,以补偿夏天的损失,为过冬储备能量。

秋忙会:为秋收做准备的农贸集市,设有各种市场,并常伴有戏曲演出等娱乐活动。

三、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立秋节气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立秋的学习情境。

2.讲授新知

立秋的基本知识:教师讲解立秋的时间、含义和农业意义。

立秋的气候特点:结合图片和实例,讲解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等气候特点。

立秋的传统习俗:通过故事、视频等形式,介绍啃秋、晒秋、贴秋膘、秋忙会等传统习俗。

3.实践活动

观察记录:鼓励学生观察立秋后的气候变化和植物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手工制作:利用粘土等材料制作秋天的农作物模型,如玉米、南瓜等。

角色扮演:模拟秋忙会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交易和娱乐活动。

4.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立秋节气的特点和传统习俗,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

强调立秋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评估

1.通过观察记录、手工制作和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对立秋节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环节,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立秋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自然节律仍是现代人应当遵循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合理规划,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九月下旬正值“秋分”节气,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故研究主题订为《人间最美是秋分》。通过小组讨论探秘主题、制定探秘计划、多元探秘途径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实现探秘过程,从中获取直接实践经验,养成综合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课时主要在讨论选题、制定计划、合作探秘的基础之上进行小组展示交流和思维活动,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

【学情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是主体。六年级学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敢于大胆的探索,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对于信息资料有一定的收集、整理能力,勇于实践。加上学校从2018年起就开始探索“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系列之二十四节气学科融合课程,全校曾开展过丰富多彩的清明、小满节气,曾为他们打开自然之窗、科学之窗、人文之窗等,学生对“秋分”积极性很高,对节气探究和展示充满期待。所以本次活动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引导”和“唤醒”学生的创造力量,同时树立学生文化自信,激发爱国之志,厚植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创新人格:

1.利用学生对秋分节气的好奇心,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对秋分的由来,习俗,以及对农事,生活的关系等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品质和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小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创新思维:

1.结合秋分节气观察身边的物候变化,关注日历,探索自然变化,初步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飞花令、诗词碰上节气等活动,展开头脑风暴,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小组互评,使学生的自我意识、评价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创新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网络、采访等渠道查找、了解秋分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2.发挥个人特长,鼓励学生通过绘画、书法、自然笔记、写研究报告等展示形式,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3.通过小组成果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和同伴沟通合作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访问医生、气象员等,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制定研究计划,合理安排,分工明确,学会调查、探究方法和收集、运用、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学会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

2.指导学生合理制定研究计划,如何多种形式展示活动成果,有效互动评价,学会质疑,善于思考,激发潜能。

【教学方式】

合作、探究、体验式学习,情景、互动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语言引导法以及多媒体教学。

【教学特色】

1.合理运用传统和现代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2.创新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与科学态度。

3.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培养学生价值观、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新物化能力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互动平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活动成果汇报与延伸

一、导入揭题(1分钟)

春有千株樱花织就粉红,夏有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秋有浪漫银杏铺满金黄,冬有皑皑白雪素裹银装。春夏秋冬,岁月更替,光阴在节气间轮转;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万物在节气间作息。9月22日我们一起迎来了节气——秋分 。(指板书:秋分)

【设计意图:教师用凝练、诗意的语言带学生走进节气,激起学生对节气的的求知欲望。开启一个节气的愉快学习旅程。】

二、回顾过程(1分05秒——2分24秒)

为了感受这个节气独特的魅力,我们进行了考察探究,同时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整个活动的过程。

1.播放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活动方案、实地考察研究、交流小组展示方案等活动照片。请提供照片的组长用简单的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照片内容。

2.小结:同学们按自己的兴趣分小组,讨论确定了小组探究主题,设计了活动考察方案,经过这段时间的探究实践,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这节课我们就在同学们面前展示一下,也看看别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板书:活动成果汇报与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前期活动经过,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从而让学生拥有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三、小组展示、分享交流

1.展示交流的.要求

师:在汇报小组探究成果之前,老师有要求,展示组同学上台汇报时声音响亮,稳重大方,倾听组同学认真倾听,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2.学生展示小组探究成果

(1)聊丰收,说解秋分(2分38秒——13分34秒)

A. 小组同学通过到图书馆、网络查找等方式收集到秋分的由来和含义。组员先从“秋”字说文解字到具体剖析“秋分”的真正含义,再用短视频的动画形式讲述了秋分的含义。(学生展示研究报告)

B.二十四节气除了反映季节变化,最主要的就是指导农事活动。有两位成员利用节假日回了农村,不仅实地考察了农民秋收情况,还通过学习强国和采访大人,收集到很多宁夏的农事情况。我们有请他们为大家展示一下。

C.倾听小组学生评价与质疑。

D.教师针对小组展示交流给予补充和小结。(写好研究报告时注意事项)

E.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关于节气谚语资料。

(2)探习俗,体验秋分(13分39秒——19分58秒)

A.由小组两名同学通过相声《秋分祭月》来介绍传统习俗和中秋节的关系以及如何祭拜的。

B.学生展示自己在家学习制作秋分美食的视频。(凉拌秋菜、吃汤圆和粘雀子嘴的说法)

C.学生展示自己放风筝、竖鸡蛋的图片并做解说。

D.秋牛图现场比赛。

小组同学带来了许多张秋牛图,要求每个组合作把24节气的思维导图画在图上。学生平板现场拍照上传,请老师做评委评比出的最美秋牛图。

E.倾听小组学生评价与提问。

F.老师准备挑战游戏:秋分习俗PK赛,让学生了解到秋分都有哪些些习俗,与其他节气都有什么不同习俗。

G.老师针对习俗做总结。

(3)品诗词,邂逅秋分(22分09秒——30分22秒)

A.小组同学通过摄影、绘画、书法,并配上悠扬的古乐来展示他们所收集到秋分节气有关的古诗词。

B.古诗宿建德江、秋词解说

C.拍照和自然笔记展示,组长总结。

D.倾听小组学生评价与提问。

E、老师准备课堂小游戏:飞花令和诗词碰上节气。(平板互动,全班作答)补充小结:跟着节气积累古诗词是一个非常好的积累方法。

(4)观气候,养生一秋(30分35秒——35分50秒)

A.小组成员通过采访气象局的专业工作人员收集到秋分时节全国的气候变化。现场播报。

B.展示制作气象日历和折现统计图,分析宁夏气候早晚温差很大,提醒同学们及时添加衣服,预防感冒。

C.现场采访同学知道哪些养生知识?播放采访中医大夫视频:

D.展示制作的养生秘笈,从运动、饮食和睡眠三方面。

E.倾听小组学生评价与质疑。

F.教师针对小组展示交流给予现场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不同形式的展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长了见识。同时结合画思维导图,飞花令和诗词碰上节气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小组互评,使学生的自我意识、评价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小组讨论打分,评选各具特色小组。(35分52秒——39分26秒)

1.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我们每个组都以不同形式展示了对秋分节气的探究,感觉收获满满。现在我们进入最后的打分评价环节,根据评价标准评选出最佳展示组、最团结组、最有创意组、信息最强组、最默契组、最有潜力组。

2.教师颁发奖状并小结:

每一次的探究都是一种历练,在历练中我们学会了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学会了团结协作,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激发了大家的创新思维……同学们,你们是好样的,老师为你们点赞!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多元评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和同伴沟通合作的能力。】

五、畅谈收获,总结拓展(1分钟)

1.通过今天的展示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2.实践是探究的法宝。在这次活动,正是这些有价值的信息,才让我们对秋分节气有了更深的了解。“秋分”已逝“寒露”已至,希望大家继续跟着节气去探究,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

【设计意图:最后引出下一个节气,是让学生继续探究的脚步,培养学生对每个节气的兴趣,达到学以致用。】

立秋教案 篇11

引言:

立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第13个节气,它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在小班教学中,可以利用立秋这个特殊的节气,引导孩子们了解秋天的特点和变化,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实践,帮助他们融入自然、感知季节的变迁,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一、背景介绍: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可以给孩子们一个简要的背景介绍,包括什么是立秋、立秋的日期、以及秋天的特点。此外,通过幼儿园场地或教室中的季节环境布置,增加孩子们的亲身感受:摆放一些秋天的装饰品如枯叶、南瓜等,悬挂季节特色图画等。

二、季节游戏:

在游戏环节中,可以设计一些与秋天相关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知秋天的特点。例如,跳秋天的舞蹈、模仿秋风吹落树叶的声音等。

三、观察实践:

让孩子们亲身参与观察实践,感知秋天的变化。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走近大自然,观察并记录树叶的颜色变化、天气的变化等。也可以设计一些亲子活动,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观察并记录居住地的秋天变化。

四、手工制作:

通过手工制作,让孩子们切身体验秋天的美好。例如,利用彩纸、麦秸等材料制作稻草人,让孩子们亲手打造一个属于秋天的艺术品。此外,也可以利用纸板、颜料等制作季节鲜明的秋天画作。

五、美食体验: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一起制作秋天的美食。例如,利用新鲜的水果制作水果沙拉,让孩子们感受到秋季的果实香甜。

六、绘本阅读:

选择一些与秋天有关的绘本,向孩子们讲述关于秋天的故事,以丰富他们对季节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可以进行相关的问答或绘本解读活动,深化孩子们对秋季的理解。

七、户外活动:

利用秋天的好天气,带领孩子们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例如,昆虫观察、秋游等,让他们亲身感受秋天的'魅力。

八、总结与展示:

在此环节,可以引导孩子们回顾所学的秋天知识,并进行总结。同时,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秋天主题的小展示,分享他们在课程中的所见所闻。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小班幼儿更好地了解和感知秋天的特点,并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立秋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立秋的基本含义、时间、气候特点及农业意义。

2、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立秋的传统习俗,提升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立秋的基本知识和传统习俗。

2、难点:理解立秋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含立秋图片、视频、动画等)

2、实物材料(如西瓜、农作物模型等)

3、手工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用于制作手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秋天的特点,引出立秋节气。

2、提问引入:你们知道秋天是从哪个节气开始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

二、讲授新知(20分钟)

1、立秋的基本含义

解释“立秋”的字面意思和作为节气的含义。

强调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但并不意味着天气立即转凉。

2、立秋的时间

说明立秋一般在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交节。

3、立秋的气候特点

介绍“秋老虎”现象,即立秋后可能仍有炎热的天气。

讲解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4、立秋的农业意义

强调立秋是农作物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

举例说明立秋后哪些农作物会陆续成熟。

5、立秋的传统习俗

啃秋:介绍啃秋瓜的习俗及其寓意。

晒秋:讲解晒秋的.意义和流行地区。

贴秋膘:解释贴秋膘的由来和目的。

秋忙会:简述秋忙会的历史和功能。

三、实践活动(20分钟)

1、观察与记录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如树叶的颜色、温度的变化等,并记录下来。

2、手工制作

组织学生用彩纸等材料制作立秋相关的手工作品,如秋叶、秋果等。

3、模拟体验

进行“啃秋”体验活动,让学生品尝西瓜或其他秋季水果。

进行“摸秋”游戏,准备多种农作物模型或实物,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并猜出是什么。

四、总结提升(5分钟)

1、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立秋的基本知识和传统习俗。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立秋节气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气文化。

作业布置:

1、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植物或小区里的树木在立秋后的变化,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2、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立秋的传统习俗活动,如晒秋、贴秋膘等,并拍照留念。

立秋教案 篇13

一、活动背景: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个季节,分四个季节。无论是从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还是人自身,都能真正感受到秋天的特色。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虽不是节日,却有着许多民俗风情。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这些风土人情,大团将开展丰富多彩的秋分活动,让孩子们感受秋分,感受民俗风情。我们的幼儿园位于城乡结合部。孩子们住在乡下。幼儿园也有很多种植园。这个季节,许多农作物和果树发生了变化。例如,室外开始出现小露珠;桂花缓缓开放,香气四溢。溢出;大雁南飞,果实累累;小动物们也在准备过冬的食物。《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奥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理解兴趣。大班孩子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动脑筋去探索物体和材料,提出一些与事物相关的问题。为此,在本次主题中,我们将围绕秋分节气这一主题,鼓励孩子们以各种方式去体验、体验、做事。操作,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秋天的美,用音乐、艺术、诗歌等方式表达秋天的童话故事,激发孩子对自然的热爱,提高孩子感受和表达美的能力,让孩子逐渐掌握秋天的主要特征,了解气候与动植物的关系。

二、活动目标:

1.对白露、秋分等节气的名称、时间及相关习俗有初步的了解,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感兴趣。

2.在当地的寻露、寻桂花、寻蚂蚁、品尝水果等活动中体验秋分节气的独特民俗和乐趣。

3.愿意通过考察、体验、操作实践等多种形式,感知秋分前后环境、动植物的变化。

4.我喜欢大自然,愿意以某种方式表达我的所见所想,提高我感受和表达美的能力。

5.通过活动,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态,成为快乐的孩子。

三、活动口号《秋语》

四、活动时间:

9月22日上午10点

五、参加者:

水果水果班的部分小朋友和老师

六、活动策划:

王晓红

七、活动准备

1、各班老师向孩子们宣传秋分节气风俗。

2、级长为活动准备幕布。

3、班主任准备自己捡树叶的工具。

4、摄制组:秦娇老师

八、活动流程

1.9月21日

各班开展“秋语”相关活动,了解“秋分”节气风俗。

2.9月22日(红船广场)户外观察活动:

秋天在哪里,让孩子们对秋天有个初步的认识。我们组织孩子们到户外寻找秋天:

①户外谈话: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

②寻找秋天:孩子们分散在广场上寻找秋天,发现了许多秋天的景色。

③关于秋天的风土人情、童谣等。

④捡树叶(戴树叶项链、设计树叶衣服、用树叶为娃娃屋做蔬菜和食物等)。

    我们精彩推荐立秋教案专题,静候访问专题:立秋教案

文章来源:http://www.ai679.com/fayanziliao/43379.html